摘要:“500万播放、老年团抢光主角风头,短剧圈最离谱的逆袭居然发生在《夫人2》里。”
“500万播放、老年团抢光主角风头,短剧圈最离谱的逆袭居然发生在《夫人2》里。”
谁也没想到,听花岛这次把宝押在一群头发花白的配角身上,结果真爆了。
灯塔专业版数据摆在那儿:上线七天,播放量直线冲过500万,直接把同档期其他甜宠短剧甩出两倍。
更夸张的是,抖音上#英宝爷爷喝奶茶#的话题,三天阅读量破两亿,演员张建国个人号涨粉20万,比不少选秀爱豆一整季的成绩还猛。
年轻人不是嘴上说“给老人一点关注”吗?
身体却很诚实,一边刷着英宝爷爷翘兰花指试色口红,一边把弹幕刷到飞起。
反差感就是流量密码:当别的剧组还在让50岁演员硬演18岁少女,听花岛干脆让真·退休大爷演“戏精老头”,把“违和”做成“好笑”,观众瞬间买单。
CP粉也别急着心碎。
李柯×王培延的“原配感”还在,只是戏份被爷爷们分走一半。
弹幕里有人吐槽“男女主像客串”,却没人真的弃剧——因为老年团抛出的梗更密、更碎、更不讲道理。
爷爷跳女团舞、奶奶在线教学“反PUA话术”,三秒一个包袱,五秒一个反转,刚好踩中短视频用户“划走成本”那根神经。
听花岛内部把这套打法叫“轻喜剧宇宙”。
翻译成人话:同一拨角色,换个时空继续唠嗑。
《夫人3》已经官宣古代版,李柯王培延穿越去当“侯爷×夫人”,英宝爷爷大概率变身“太上皇”。
古今联动听着像噱头,却解决了一个短剧最大痛点:观众记不住新脸。
把老脸刷成新身份,认知成本直接归零,平台乐开花。
更狠的是“开放剧本计划”。
《夫人2》的编剧名单里,一排90后自由撰稿人,投稿—入选—分钱,流程比写公众号还简单。
新人敢写,平台敢拍,爷爷跳女团舞这种“离谱桥段”就是出自一位95后女生,她奶奶平时就爱跳广场舞,她把真事写进剧本,观众闻到了生活味,数据自然起飞。
传统影视公司还在磨“IP改编”,听花岛把“民间段子”直接工业化,快、准、狠。
有人担心:全是段子,会不会看完就忘?
数据反而显示,系列化留存高得惊人。
《夫人1》的老粉里,67%回来点了《夫人2》,三成观众留言“想看老年团单独番外”。
平台干脆将计就计,计划给英宝爷爷开6集迷你剧,拍摄周期两周,成本只有主剧的三分之一,ROI却可能翻倍。
短剧第一次出现“衍生宇宙”概念,而且是用最低预算、最老年演员完成,说不是降维打击没人信。
再把视角拉远,整个短剧赛道正在“老龄化”。
不是观众老,是演员老。
流量小生报价高、档期紧,风险还大;退休老演员一天两千块,随叫随到,演技吊打,自带反差萌。
《夫人2》证明:只要人物设定对路,爷爷也能成顶流,品牌方已经排队想塞奶茶广告进英宝爷爷手里——那杯子一亮相,当天淘宝同款销量翻三倍。
对想做短剧的人,这事有三点参考。
第一,别迷信流量脸,先找“记忆点”,反差越大,观众越爽。
第二,把“系列感”写进第一集,埋彩蛋、留钩子,观众追到下一季不费劲。
第三,打开编剧池,把生活中最离谱的真人真事投进去,观众永远爱“比编得更扯的现实”。
《夫人2》的爆红像一面镜子,照出行业两个真相:
年轻人并不只爱嗑年轻脸,他们也爱“自己爷爷奶奶突然会整活”;
短剧进入“宇宙时代”,谁先让角色长出血肉,谁就能让流量长出根。
下一部刷屏的,可能还是听花岛,也可能就是你身边那个天天跳广场舞的大爷——只要有人把他的故事写下来。
来源:单纯白云AtJ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