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沉默的荣耀》如一卷沉郁顿挫的墨史,以血为砚,以骨为笔,将吴石、陈宝仓、朱枫、聂曦诸烈士的魂魄勾勒于时代屏风之上。观之如涉幽夜长河,见星火明灭于惊涛,知其终将沉没,仍为那一瞬照亮山河的光华痛彻心扉。
《沉默的荣耀》如一卷沉郁顿挫的墨史,以血为砚,以骨为笔,将吴石、陈宝仓、朱枫、聂曦诸烈士的魂魄勾勒于时代屏风之上。观之如涉幽夜长河,见星火明灭于惊涛,知其终将沉没,仍为那一瞬照亮山河的光华痛彻心扉。
丹心照冥,一诺千钧
吴石将军临台前那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恰似易水寒波复起,却比荆轲之慨更多三分沉毅。彼身居国防部参谋次长要职,深得倚重,却为“哀民生之多艰”的襟怀,择荆棘遍野之途。剧中他与陈宝仓狱中相视一笑“既如此,便如此”,非是英雄互惜,实是两道魂魄在无尽长夜中以信仰相偎。最摧肝肠处,非刑场枪鸣,而是他失去一目仍挺直的脊梁,是绝笔诗中“凭将一掬丹心在”那未干的血墨——此丹心非为青史留名,实为苍生渡海燃作灯烛。
忠魂无畏,不愧苍穹
陈宝仓将军就义前他从容整理仪容,慷慨言道“同年同月同日死,快哉!”,此去深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却仍以背影留给世界一抹孤山青松的绝决。他在暗夜中独行,视战友为亲人,与吴石雨夜重逢时“同在异乡为异客,相逢倾盖便相知”的暗语,便是乱世中肝胆相照的温情。他曾在诗中写道:“浮名身外事,应不愧苍穹”,这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最痛是英雄亦有柔肠,他却将所有的滚烫牵挂沉入心底,以冰冷海沟埋葬温热念想。
红枫凌霜,素手擎天
朱枫这位出身优渥的大家闺秀,本可安享平静生活,却毅然走入暗夜。她吞金自尽未果后,在四个月酷刑中让特务震惊的坚贞,较之男子尤多三分韧骨。就义前从容整理鬓发,含笑留影,将赴死化作归家般的宁和。就义前她从容跃下囚车,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剧中她与吴石争执情报传递之险,非是怯懦,恰是“怜取眼前人”的不忍——然大道当前,此身早许天下人。
青曦破晓,笑睨黄泉
聂曦副官风华正茂,本应仗剑纵马,却甘为暗室微光。行刑前面无惧色,嘴角那抹轻蔑的笑,与陈宝仓将军就义时双目圆睁的未瞑之志,铸成历史最悲怆的定格。彼在办公室闻重庆解放时偷酌浅唱,那瞬间流露的稚气,恰似黎明前最浓的夜色里,一支未奏完的《望春风》——曲中故土犹在眼前,而身已作永隔天涯的孤星。
山河回响,道统永续
今人驻足北京西山无名英雄广场,望石像巍巍,诵“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方知“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非虚言。吴石答毛人凤“为苍生止战”,朱枫碎金镯求死明志,皆诠释“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浩然正气。这剧终时满屏鲜花非为戏剧,实是当代人间对旧魂的隔世应答——诸君以“不归”换亿万人“归来”,今终可告:此日华夏,已如所愿。
《沉默的荣耀》终幕时,但见历史长卷末处,墨迹渗入纸背,化成今日神州万里霞光。虽不忍复观结局,然每念“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之决绝,便知中华民族每逢危难,自有孤忠者以魂魄补金瓯——此正是虽沉痛难当,仍要含泪传诵的永恒缘由。
来源:蕉下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