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从业者:“相信爆款的力量”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31 15:46 1

摘要:“低门槛、高回报”的微短剧行业,成了打工人口中的风口。近日,本刊记者与多位微短剧从业者展开对话,从剪辑到导演、从生产创意到输出技术、从行业知名到业内基层,听听他们对微短剧行业的看法,看看他们挣到钱了吗?

本刊记者 牛朝阁

2025年,微短剧行业依然火爆。

数据显示,2024年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4亿元,首次超越国内电影票房总额;2025年预计将增长至634.3亿元,市场持续扩大。

“低门槛、高回报”的微短剧行业,成了打工人口中的风口。近日,本刊记者与多位微短剧从业者展开对话,从剪辑到导演、从生产创意到输出技术、从行业知名到业内基层,听听他们对微短剧行业的看法,看看他们挣到钱了吗?

“爆款”

忙碌,是记者对微短剧从业者的第一印象。

周六下午,导演中断提前预约的采访,因为要开拍了;晚上8点,编剧留出半小时接受采访,否则要等到十一假期;晚上11点,剪辑接受采访前,电脑屏幕还在播放最新最热的剧集,因为“要看看别人怎么做的”。

“以前当演员时结束一部剧叫杀青,现在拍微短剧则叫下班。区别就在于前者耗时数月,后者每天都有。”微短剧导演兼演员张天对本刊记者说。

张天出身科班,曾干过多年话剧演员,也出演过知名电视剧,在他看来,没把微短剧拍好会有很大的压力,但要想把它拍好,压力更大。

“很多大公司的导演,行程排得特别满,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拍摄,12万字的剧本,拍摄周期可能只有7天,为了利用布置好的灯光,经常会拍到后半夜。甚至个别导演还要套拍(即同期有多个拍摄任务)。”张天说。

“业内某个‘八连爆’的演员,档期已经排到了明年,我今年6月开拍的一部剧的男主,当时的档期已经排到10月了。这部剧爆了,他的档期就排得更满了。”微短剧编剧唐湉告诉本刊记者。

在唐湉看来,每个从业者都想出爆款。她也正因为出了几个爆款作品,剧本报价随之攀升。这也支撑她在微短剧生产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保障其作品能持续获得市场认可,从而产出更多的爆款。

对编剧来说,没有爆款,剧本的报价就要降低,而对于王峰这样做剪辑、投流的基础工种来说,部门出不了爆款,可能就意味着“又要找工作了”。

“我在海外业务组,我们看的是ROI(投资回报率),爆剧的ROI能达到200%以上,扑的剧(不火的剧)ROI也有可能是0。一个部门要活下去的话,平均ROI要在45%以上,如果低于这个数字,不超过半年,部门的人就要开始找新工作了。”王峰告诉本刊记者。

据王峰透露,他所在的部门近期的ROI是35%左右,不出意外的话,他又要重新求职了。

好在微短剧热潮催生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在王峰看来,虽然目前的工作可能会丢,但他一点也不担心,因为下一份工作并不难找。

“上一份工作,是我在微短剧行业的第一份工作。听说部门要裁员,我就开始找新工作了,没想到,周一听说要裁员,周二改简历,周三投简历,周四面试,周五就收到新offer了。第二周周一去新公司报到。入职没两天,上家公司就裁撤了整个部门,我还是心急了,如果再晚两天找工作,还能拿到裁员的补偿金。”王峰说。

“毕业后,我演过话剧、拍过电视剧,后来在2020年从北京回了郑州,原本以为我这个专业会找不到工作,没想到,很好找。编剧、导演、演员……招聘软件上有很多岗位需求。”张天说。

唐湉也说:“我现在有一定成绩了,所以没有失业压力。我去年刚从编辑岗位辞职时,也短期内连续跳槽了两次,单纯找份工作并不难。”

这背后,是微短剧催生的庞大就业机会。

以郑州为例,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微短剧相关企业800余家,较去年增长25.4%;从业人员2.4万人,增长26.6%。日均80个剧组在郑州拍摄,年活跃剧组4800余个。而在郑州官方的计划中,到2027年,要带动50万人就业。

挣到钱了吗?

工作如此好找,微短剧从业者能挣到钱吗?

今年4月,黄万开始兼职写微短剧的剧本,她告诉本刊记者,算上试稿的,她总共写了大概15个剧本,但只有一个剧本被“相中”成功签约。

尽管还没有最终被拍出来,但被签约的那个剧本还是为她带来了不到2万元的收入。

抛开金钱,在“成就”方面,尽管黄万的剧本已经被签约,甚至连导演、演员都已经定好了,可她仍然有种“最终会鸡飞蛋打”的感觉。“不久前承制(负责全流程工作的制作方)让我重写前6集剧本,因为签约时觉得不错,但现在又觉得过时了,开头不够吸睛,拍出来容易扑。”黄万说。

和兼职的黄万不同,全职写作微短剧剧本的唐湉已经有了成绩不错的代表作,手握“爆款”的她,虽然还不是头部编剧,但也有了更高的议价权——剧本报价数万元起,外加利润分成,并且对演员、导演的选择也有一定话语权。

“剧本的报价取决于过往成绩,如果出过爆款,报价也水涨船高。我算中等水平,那些出过很多爆款的头部编剧,月收入过百万是真的不夸张。”唐湉说。

在一众从业者眼中,微短剧行业就像10多年前的互联网行业,是“妥妥的风口”,其中财务自由的案例不在少数。

唐湉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可复制的成功路径:业内有个编剧,起初只是出爆款,后来拿着出爆款挣来的钱投爆款,现在不仅财务自由,还自己开了工作室,做自己想做的作品。

为了财务自由的目标,虽然风险不小,但不少从业者仍然愿意拿出自己的积蓄去投资一部自己参与制作且有望成为爆款的微短剧。

除去内容价值的特殊性和财务自由的吸引力,像剪辑、投流这样基础工种,从业者也通过频繁跳槽得到了薪资提升。

“半年内的两次跳槽,每次都涨薪了20%。”王峰说。据他介绍,在进入微短剧行业前,他就供职于一家网页游戏公司,4年里只涨了2000元。

“干微短剧还不到半年,我的收入到了同学里‘较高’的位置了。”王峰说。

微短剧的归宿:精品化

在采访过程中,几乎所有受访者都在不同程度上羞于谈及自己的作品:

“之前还有几部数据不错的,但剧情迎合市场有点降智,拿不出手,就不提作品名了吧。”

“就像在工厂打螺丝,闭着眼睛都能做,你懂的。”

“为了糊口,哈哈。”

微短剧行业的生态,折射出一种微妙的从业者心态:他们羞于讨论自己的作品,并以“下场”一词自嘲。而外界预判一位长剧导演、演员或编剧能否在此获得成功,标准也往往在于“能否放下身段”。

不难看出,微短剧的野蛮生长,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微短剧贴上了“降智”“粗糙”的标签。而这一点,身处其中的从业者对此更加清楚。

“其实,最早干微短剧的人大多是各行各业的‘边角料’,写网络小说但不红的编剧、影楼的摄影、在长剧里都打不上酱油的演员,用网络小说的内核搭上了网剧的制作模式,微短剧就这样活了起来。现在这个行业起来了,各行各业的精英也都来了。”唐湉说。

一方面,刘晓庆、霍建华、舒畅等知名演员开始涉足微短剧圈,知名长剧编剧、商业片导演也都纷纷狩猎微短剧。在内容上,微短剧的制作水准和叙事能力得到保障。

另一方面,抖音、快手、爱奇艺、腾讯等平台资本也在不断加注微短剧。不仅开设微短剧频道,还设立专项资金孵化精品项目。随着资本的加入,行业的逻辑也由作坊式创作转向专业团队。

随着长剧制作班底下场,互联网平台频繁布局,微短剧正成为各行各业共同的“新战场”,而最终的结果是微短剧精品化。

《中国微短剧精品化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在行业经历了“5秒一个反转、10秒一个看点”的野蛮生长期后,在多重因素合力作用之下,微短剧逐渐呈现出精品化的发展趋势。精品化不仅是行业自我升级的结果,更是满足观众审美需求、回应监管要求和提升产业价值的必然选择。

“我的天!怎么会有这么烂的剧,拍得烂、演得烂,就像是身边的亲戚朋友在客串,但他们偏偏又是男女主角。”回看几年前的微短剧,唐湉发出了以上感慨。同时,她也跟记者打包票:“现在绝对不会再有这种剧,微短剧的未来肯定是精品化。像是‘一胎八宝’‘霸道总裁爱上绝经的我’,这种明显降智的片只会越来越少。”

“降智”类微短剧已经引起了监管的注意:日前,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韩冬在介绍微短剧行业发展时提到,要不断细化管理,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比如“雷人”剧情、“霸总”人设、片名哗众取宠等问题,及时进行纠偏。

在微短剧走向精品化的同时,AI生成的微短剧也正强势涌入市场。

“动态漫画一类的AI微短剧很赚钱,我们公司今年就靠这个赚了不少。现在很多同行都在布局,根本原因还是真人拍摄成本越来越高,而AI制作成本低、效率快,优势很明显。”唐湉说。

尽管AI浪潮已席卷而来,但当下尚未对从业者造成颠覆性冲击。一方面,AI微短剧虽依赖技术生成,但核心仍离不开剧本创作,甚至有编辑在收稿时明确拒收“AI味太浓”的稿件;另一方面,尽管部分招聘启事已开始要求“熟练使用AIGC批量制作视频”,但这类岗位目前仍是少数。

“微短剧还在风口,但‘谁来都能捞一口’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唐湉说。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