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零下百八十度的实验、银幕上那些不能直视的瞬间——看完《731部队》第二集,我一晚上都没法平静,脑子里反复回放着一个问题:人性怎么会在制度和冷漠下被拆解成这样?
零下百八十度的实验、银幕上那些不能直视的瞬间——看完《731部队》第二集,我一晚上都没法平静,脑子里反复回放着一个问题:人性怎么会在制度和冷漠下被拆解成这样?
片子里并没有用血腥来取悦观众,而是用冷冰冰的“科学行为”把残酷包装起来。看到受害者被放进极低温的环境、看到观察者把一切当成数据记录,最让我心慌的不是细节,而是那种把人当作试验对象的理性外衣。说实话,我身边有个从事医疗伦理的朋友,看完后第一个反应是:再多的技术和秩序,如果失去了基本的同理心,实验就成了暴行。
我们之所以要看这样的作品,不是为了满足猎奇,而是为了记住那些被抹去的人和他们的抵抗。回想我父母那代人的讲述,很多细节随着时间消散,留下的只是模糊的创伤和一句“不要忘记”。影视作品如果处理得慎重,它可以把历史的脉络和个人的面孔还原出来,让年轻人不再把过去看作遥远的教科书名词,而是活生生的人性课题。
与此同时,如何观看也很重要。遇到类似题材,建议先给自己做心理准备,选择有历史注释和专家访谈的版本,最好有人陪着看、看后留时间消化。实话说,我当晚和几个好友讨论了好久,大家的愤怒、悲伤甚至无力感都被接纳,这反而比单独抱怨更有用。对家里有孩子或情绪脆弱的人,提前解释背景并避免直接观看血腥画面,是负责任的做法。
从更大的视角看,这类作品同时提醒我们三件事。其一,制度化的冷漠可以把最极端的事情合法化,因此公民教育和伦理教育不能被技术崇拜压缩。其二,历史记忆需要制度化保存,档案馆、口述史项目、纪念设施都应被重视,个人口述同样是不可替代的证据。其三,媒体和内容平台要承担起分级与提示的责任,让受众在知情的前提下选择是否观看。
未来的趋势可能是两种方向并行:一方面会有更多艺术作品去揭示那些被掩盖的历史真相,另一方面公众在消费这些内容时会更讲究“怎么看”。我个人觉得,越是难以直视的素材,就越需要伴随道德反思和教育性注解,而不是单纯的视觉冲击。这样才能把愤怒转化为防止重演的行动力,而不是短暂的情绪宣泄。
如果你看过类似题材的电影或纪录片,你会怎么处理观影后的情绪?有没有哪些片段或说法,让你决定要把历史讲给下一代听?欢迎把你的看法和经历告诉我,我们一块儿把这些故事留住。
来源:花中沉醉飞舞的苍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