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瓜的观点我们最后再讲,这篇文章依然聚焦的是《繁花》中的演员演技。
关于瓜的观点我们最后再讲,这篇文章依然聚焦的是《繁花》中的演员演技。
一、面相
《繁花》无疑是一个成功的作品。
这种成功的验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市场反响足够大,一个是口碑反馈足够好。
豆瓣评分8.7分,招商冠军,主流奖项均有入围,演员角色出圈率非常高等等,这些数据都可以佐证《繁花》的成功,我不多讲。
这种成功,导演是功不可没的。
而这种功不可没,导演能力在演员层面的体现是:
演员组合精准。
什么叫演员的组合?
就是说,演员会形成一个影片的“面相”。
主角奠定影片眉眼,配角延展影片的轮廓。
你说主角是不是最重要?那当然,主角不拉垮的作品,也没有什么然后了,比如著名的《东八区的先生们》。
但是配角的光彩度有时也不亚于主角太多,甚至于在电视剧中,往往配角比主角容易出圈。
为什么?
因为,一个片子的眉眼位置,它是固定的,盯着它的眼睛也太多,容不得闪失,表演的人自己心里的障碍是早早就建立起来的,那堵墙极其难破,需要演员对于导演极其充分的信任、自身足够的自信以及角色的天命。
但是没几个人真的在意一张脸的轮廓到底怎么画。
小配角在电视剧里是爹不疼妈不爱的,绝大部分剧组,绝大部分导演,绝大部分情况,配角的演技是没有“打磨”一说的,基本没有组在拍配角的表演时,让你反复演——你想演也不行。
一个电视剧的配角的演技水平,在选角的时候,定在了选角的阶段。
所以很多电视剧演技参差不齐的,有的演员随便乱演都给过,这种情况演员自身不努力、基本功不扎实是比“导演怎么这都给过”更为核心的原因。
工期就在那里。
现场导演也教不了演员的基本功呀——
拍五年除外。
王家卫就是这个除外。
所以王家卫的演员在他的片子总是演得更好,最最最最核心的原因是:
拍得足够久。
拍得久,演员又配合,素材就足够多,素材足够多,剪辑的空间就足够大——
演得不好的就剪掉了。
这是王家卫的演员演技总体来说更好的最大“障眼法”,但其他人这么玩却不见得能成,又是因为,这里面审美因素又成为判断关键。
我觉得瓜可以吃,但是这个瓜里,其实传递的是一个最基本的道理:
质量才是创作者底牌。
如果《繁花》没有成功,也没有今天的一切,包括观众的讨论,包括对于行业规范的推动,包括对于这个现代化产业里一切不现代的部分的质疑。
同样,今天群众愿意站在古二的角度为他不平,也是因为观众认为《繁花》的优质里是古二的优质的结晶。
从这个层面上说,反而这个故事更具玩味。
质量,是创作者的本分。
可是这么基本的一点,市场上的创作者又有几个人把它当做本分和底线呢?
二、轮廓
再来讲一下“面相里的轮廓”。
在《边水往事》播完之后,我讲过一点蒋奇明的演技。
我当时说了一个看法,一年多过去了,目前这个看法依然非常准确。
我当时说的是:
蒋奇明,演浓不演淡。
什么意思?
意思是,蒋奇明的确很优秀,这种优秀首先体现在他肯下功夫(打败99%的懒鬼演员),其次体现在他肯用心——且有心可用(打败99%的花瓶演员),再次体现在他的价值观(这是另一篇文了),这些条件把他推到了大众面前。
但是没有演员是万能的。
都会有一些自身的优势劣势,所以导演的调教,核心的价值是给了他们一个更高维度叙事的视角。
那么,除去以上一切准备条件,蒋奇明的角色出圈,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他的表演方法是“用力过猛”的。
非贬义,这里真的非贬义,且我提倡各位配角演员们在电视剧里用力过猛。
为什么?
因为当你是配角的时候,你人淡如菊你就只会隐入尘烟。永远记住我这句话。
演员,就得让人看见你。
导演觉得你不好,可以把你换了,可以把你剪了,很多演员都很害怕这件事,其实这有什么的呢?
好的留下来就行了。
多,从来不等于好。
我反而一直认为大部分的演员演戏演得烂,问题不在于“烂”,而是一个在于不敢演,另一个在于没品味。
以上两点占全了要是还心比天高,那故事就先讲到这里了。
来源:直爽奶酪MZQ3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