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听着孙楠那句“若你记得,我便活过”,电影屏幕慢慢暗下,心里却越来越亮起怒火。说实话,影院里我不是在看一个历史片,而是在看一段被刻意压低的良心纪录。片子把731部队的实验场景拍得冷得像影像学教材,但那不是科研,那是赤裸裸的人道灾难。看到那些编号、那些记录,胸口就
《731》看完,我睡不着:那些无名编号,竟然被当作“数据”带回了家
听着孙楠那句“若你记得,我便活过”,电影屏幕慢慢暗下,心里却越来越亮起怒火。说实话,影院里我不是在看一个历史片,而是在看一段被刻意压低的良心纪录。片子把731部队的实验场景拍得冷得像影像学教材,但那不是科研,那是赤裸裸的人道灾难。看到那些编号、那些记录,胸口就像被钝器敲了一下,久久不能平静。
后来我查了不少资料,发现越看越沉重。历史研究和解密档案显示,731部队在平房一带进行的细菌实验,受害者可能达数千甚至上万,很多人从来没有名字,只有编号和实验记录。更令人生厌的是,战后并非所有肇事者都被依法追究,有档案和学术论文指出,部分涉案人员因所谓“情报”或“研究价值”没有受到应有的审判,从而以不同身份回到社会,继续生活甚至重新站上讲台。听到这些,我的第一反应是愤怒,接着是深深的无力感:正义迟到,有时几乎等于缺席。
不忘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把记忆变成一道防火墙。几天前我和同事张姐聊天,她的爷爷在哈尔滨生活过,老人家从没想过把那些可怕的故事讲给下一代,但邻里间的低语、隐约的恐惧还在。张姐说,很多老一辈提到那段历史时吞吞吐吐,仿佛害怕被人当成制造麻烦的人。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危险的地方:当恐惧让人噤声,历史就更容易被湮灭,受害者也永远不能真正被纪念。
记住历史,还要把它转化为现实的力量。首先,医学和科研必须有更强的伦理约束。回头看看那些档案,很多所谓的“实验”连最基本的知情同意都谈不上,科研伦理在当时被彻底践踏。今天的我们,不能只是口号式地喊“要有伦理”,更应该把伦理教育放进课堂、放进科研审批流程,把透明和问责作为常态。其次,社会和家庭层面要鼓励口述史和地方档案的保存。实在不夸张地说,我认识的几位青年,是通过家里老人无意的回忆,才把那段被压抑的历史重新拼凑起来,这些零碎证词加在一起,比任何单一档案都更有温度。
此外,历史记忆的维护不是国家的独角戏,也需要民间力量参与。民间纪念、学术研究、纪录片、地方博物馆,这些都是把“被忘记”拉回公共视野的方式。正因为有研究者不厌其烦地翻译、核对、整理,许多被掩盖的档案才得以亮相。未来的路上,我们需要更多不是为了仇恨的传播,而是为了确保类似的伦理荒漠不再出现的公共教育和制度设计。
最后,个人能做的也很多。说白了,历史教育不一定非要多高大上。你可以去看一场纪录片,可以把老人的碎碎念记录下来,可以在朋友圈里分享一篇核实过的长文,可以在学校或社区推动一次关于科研伦理的讲座。我有个朋友准备把外公的口述史做成小册子,寄给了几所学校的历史老师,说的很简单:让更多年轻人看到真实的故事,比什么都重要。
电影结束了,但那句歌词还在我耳边。我觉得,把名字记清楚,是对死者最温柔的尊重;把真相弄明白,是对未来最负责任的准备。你身边有没有听过类似的家族记忆?你觉得普通人能为“不被忘记”的历史做些什么?说说你的想法和经历吧。
来源:阿狸嗑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