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天刷短剧,刷到后来只记得申浩男的脸——这人像个充电永远满格的机器人,剧还没放完,下一部已经拍完在等上线。
天天刷短剧,刷到后来只记得申浩男的脸——这人像个充电永远满格的机器人,剧还没放完,下一部已经拍完在等上线。
今天《这个法医有点冷》刚杀青,下午就看到他和周教授的学术眼镜路透,感觉我追剧的速度都跑不过他按快门的速度。
四十多部短剧压在他一个人身上,平均一个多月一部,别人赶飞机他赶布景。
剧组盒饭味道一熟悉,立马换口味去隔壁剧组接着吃。
粉丝笑他劳模,我倒是好奇,这么密集的角色切换,他怎么保证不串戏?
程法医那块冰没化,周教授的手已经抄兜开始撩人。
前一秒解剖刀亮得晃眼,下一秒金丝边眼镜一戴就开始讲爱情理论,切换得顺畅得像呼吸。
要是我连轴转仨月,估计连自己是刑警还是医生都分不清楚,他愣是没崩过。
最早认识他是小甜剧里的阳光学长,标准笑容八颗牙。
后来学长突然成了冷脸断案高手,再后来直接把温文尔雅的教授演成斯文败类,坏得又带逻辑。
粉丝管这叫“疯批气质”,我看像一种隐形开关,他啪一扭,情绪就换了档。
别的演员靠造型变人设,他眼神先动,衣服还是那件风衣,气场已经翻篇。
这种微妙差距没几年磨炼根本演不出来。
《白昼焚野》片场有人蹲到他血包贴满脸的狼狈路透,照片一出,评论区全是心疼。
我第一眼反应却是:这哥们终于挨打了。
拍这么久,难得看到他吃瘪,反倒觉得角色立住了。
打斗戏不用替身上场,导演省事,观众过瘾,他自己一身淤青换进度条往前挪,说到底还是划算的生意。
拍得快,平台也配合得快。
今天杀青的剧,明后天就能在首页刷到预告,一周内全集上线,无缝衔接。
短剧市场像一条加速带,谁慢了谁就被甩出去。
申浩男像提前绑好了安全带的人,别人刚起步他已经飙到下一个弯道。
观众胃口被吊得高高的,他反而轻松:反正库存多,你这部没看爽,后面还有三部排着队。
有人担心高产会稀释质量,我翻了下评分,发现他最神奇的一点是:评分没见掉。
观众一边骂他卷王,一边把五星点点点。
或许正是因为没空烂,他必须在有限时间里榨干角色的全部魅力。
拍得快不是偷懒,是把所有思考前置:演法医前蹲解剖室,演教授之前真去大学蹭了半学期课。
拍完这一部,下一部的功课已在路上。
普通人备一门课要一周,他按天结账。
说到底,观众爱的不是劳模这个人设,而是他永远能在下一部拿出新东西。
甜剧不腻,探案不飘,疯批不干巴,每一次都把角色塞进骨头缝里。
短剧圈最怕套路死循环,他把套路拆散揉碎,再按自己节奏重新拼,就成了新鲜货。
当别的演员还在纠结要不要降片酬搏热度,他已经靠角色库存筑起护城河。
粉丝不会剧荒,平台不会空档,投资人不会撤资。
唯一被消耗的大概是他自己,可他连这点都不让咱们看见。
血包一撕,又是一条好汉。
短剧的尽头也许是快餐,但申浩男证明:快餐也能做出五星味道,关键看掌勺的火候够不够野。
来源:仙人掌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