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纸药方,几许银针,他们用毕生智慧撑起了中华医学的脊梁,其医德医术至今令人惊叹不已。
一纸药方,几许银针,他们用毕生智慧撑起了中华医学的脊梁,其医德医术至今令人惊叹不已。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史灿如繁星的文化长河中,中医作为中国“三大国粹”之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伟大结晶。
在这片医学星空中,有四颗最为璀璨的明星——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
他们不仅医术高超,更以其崇高的医德,为后世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扁鹊(前407年-前310年),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擅长各科
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
他创立了“望、闻、问、切”中医四诊法,奠定了中医诊断法的基础
被后人称为“中医始祖”。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令其“起死回生”。
扁鹊救人有着严格的原则:
仗势欺人不救;
贪图钱财不救;
暴饮暴食者不救;
身体虚弱到无法服药不救;
相信巫术而不信医术的人不救。
在他看来,医学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道德实践。
华佗(约145年-208年),东汉末医学家,世称“神医”。
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
华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造手术外科的专家
是世界上第一位发明麻醉剂“麻沸散”及发明用针灸医病的先驱者、创始人。
他的发明比美国的牙科医生摩尔顿(1846年)发明乙醚麻醉获得成功要早1600多年。
华佗在当时已能做肿瘤摘除和胃肠缝合一类的外科手术。
明代陈嘉谟的《本草蒙筌》引用《历代名医图赞》中的一诗作了概括:“魏有华佗,设立疮科,剔骨疗疾,神效良多”。
然而,这位神医却因给曹操治病遭受牢狱之灾,从而丢了性命
死后著作也没有得以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医学史上的一大损失。
张仲景(约150-215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
他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该书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张仲景的医术与孙思邈不相伯仲,但他救了很多人,家境优越却没有失去医德。
他学医的目的便是为了救人,医圣之名实至名归。
张仲景为人谦虚谨慎,提倡终身坚持学习。
他的天赋可能比起其他几位略有不足,但是他刻苦努力的精神要比他人高出太多。
李时珍(公元1518-1593),明代医学家,字东壁号濒湖,湖北蕲春人。
他着重药物研究,重视临床实践,所著《本草纲目》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被称作“东方医学的巨典”。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
他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
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诀考证》等流传于世。
这四位名医之所以能被成为神医,
这四位名医之所以能被成为神医,不仅因为他们有着精湛的医术,更因为他们有着令人钦佩的高贵品质。
他们不爱慕钱财不贪图名利,一心只想着悬壶济世拯救天下黎明百姓
从来不会因为别人是穷人便不救,而只治富有的人。
“宁可架上药生尘,但愿世间人无病”是他们一生的追求。
这种精神,在今天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他们用毕生心血换来的医学成果,至今仍在惠及全人类。
每年,无数国内外学者研究他们的医学理论,无数患者因他们的方剂重获健康。
#古代名医 #中医智慧 #医德传承 #医学伦理 #文化自信
来源:臻情康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