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猫眼专业版最新周报显示,流量明星主演的古偶、甜宠剧集体扑街,单日弃剧率飙到38%。
2024年流量剧平均评分跌到4.2,观众却为两部零明星谍战剧熬夜到凌晨三点
这个反差够刺眼。
猫眼专业版最新周报显示,流量明星主演的古偶、甜宠剧集体扑街,单日弃剧率飙到38%。
同一时间,《告密者》《断刺》在优酷、腾讯双平台悄悄冲破千万播放,豆瓣开分7.8、猫眼9.0,弹幕里全是“求别剧透”。
流量失灵早有征兆。
上半年三部S+古偶投资均超3亿,最高评分4.9,热搜买了两百个,观众还是跑了。
问题简单:剧本像PPT,演员念数字台词,滤镜厚到看不清人脸。
平台内部人士透露,某顶流新剧上线24小时,后台真实完播率只有11%,广告商直接撤单。
《告密者》反着来。
没有流量脸,只有柳云龙一张旧照片破案。
导演在现场用一盏台灯打出45度侧光,让指纹在照片上显出阴影,观众跟着屏住呼吸。
这场戏拍了37遍,道具师跑遍北京旧货市场才找到一张1953年的相纸,只为让指纹细节经得起放大。
《断刺》更狠。
师徒拆炸弹那场戏,演员提前两周进组,跟着退役排爆手练拆真雷管。
拍摄时用了真计时器,滴滴声不是后期配的,演员手抖是生理反应。
这场戏播出当晚,微博相关话题阅读破两亿,60后观众留言“想起当年边境排雷”,00后刷“第一次看谍战剧哭成狗”。
真实观众比数据更诚实。
豆瓣小组里,有人连夜整理剧中出现的27种刑具史料;抖音上,河北一位历史老师用《断刺》片段给学生讲解放战争,点赞过百万。
猫眼研究院抽样显示,这两部剧的观众年龄跨度从18岁到65岁,三四线城市占比高达43%,彻底打破“谍战剧=中年专属”的刻板印象。
平台现在慌不慌?
慌。
某平台内容副总私下承认,正在砍三部流量剧预算,转投原创剧本。
广告商也转向,某奶企原定流量代言,临时改投《告密者》片头广告,只因“观众肯看完”。
观众用遥控器投票,真金白银比热搜真实。
给追剧的人一个建议:别再被热搜。
点开一部剧前,先查豆瓣短评前10条,如果全是粉丝控评,直接关掉。
给做剧的人一个提醒:把钱花在剧本围读和道具细节上,比买流量热搜管用。
下次看到零明星阵容别急着划走,可能藏着下一个熬夜神器。
流量退潮后,裸泳的终于现形。观众要的是好故事,不是好热搜。
来源:古镇木雕赏精巧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