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诡事录之长安》第六案“去天尺五”播出后,大家对县尉韦韬和杜玉为护家族“阀阅”柱石,残忍杀害九名商人的行为表示费解,到底什么样的东西,值得牺牲人命。
“两块破石头,九条人命,值得吗?”
《唐朝诡事录之长安》第六案“去天尺五”播出后,大家对县尉韦韬和杜玉为护家族“阀阅”柱石,残忍杀害九名商人的行为表示费解,到底什么样的东西,值得牺牲人命。
但只要翻开隋唐史书就会明白,在古代,家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并且士族尊严凌驾于任何之上,连皇帝都要让三分的“五姓七望”。
正如橘娘说“这是祖上留下的荣光”。
在隋唐,“阀阅”是士族的“身份芯片”,立柱石于门庭,刻祖先官爵功绩,既是荣誉象征,更是特权凭证。
就像现代豪门的家族徽章,没了它,就算有钱有官,在真正的世家眼里仍是“暴发户”。
“五姓”即李、崔、卢、郑、王,其中李氏分陇西、赵郡两支,崔氏分博陵、清河两支,加上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合称“七望”。这些家族从汉魏扎根,到隋唐时已垄断仕宦、婚姻、文化三大权力,堪称“无冕之王”。
唐太宗李世民曾想借修《氏族志》,把自家陇西李氏抬为天下第一姓。结果编书官员根本不买账,照旧把博陵崔氏排在首位。李世民气得拍案,却只能下诏“诫天下禁卖婚”。
门阀士族最狠的时候,势力渗透朝堂,哪怕是皇帝也得忌惮几分,不敢硬钢。唐朝290年间,仅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就出了29位宰相,范阳卢氏出了8位,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各有10位以上,占了宰相总数的近三成。
科举制在他们面前,更像“内部晋升通道”。
《旧唐书·选举志》记载,唐朝进士科中,五姓子弟占比超四成,很多考题本就是家族私塾的日常功课。更夸张的是婚姻特权,他们只在内部通婚,形成“闭环社交圈”。
盛唐宰相薛元超临终前长叹“吾不才,富贵过人,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可见娶五姓女比中进士还难。
《唐诡3》把这种等级森严的社交场景还原得极为精准。
韦韬宴请士族时,上座是清河崔公,其次是博陵崔相,再是范阳卢凌风,座位排序严格遵循“崔卢李郑王”的民间排名。
连唐文宗想给太子求娶荥阳郑氏女,都被人家婉拒,在士族眼里,皇室的“李”,还没自家的“郑”金贵。
剧中卢凌风虽不认同韦杜二人的极端行为,却能精准点出“毁阀阅等于辱家族”,是因为他出身范阳卢氏,深谙其中门道。
值得一提的是,韦韬的京兆韦氏、杜玉的京兆杜氏,虽不在五姓七望之列,却也是响当当的豪门。
关中“郡姓”之首的京兆韦氏,从西汉起人才辈出,唐朝出过17位宰相,与皇室联姻频繁;京兆杜氏更厉害,先祖是西汉御史大夫杜周,隋唐时出了9位宰相,凌烟阁功臣杜如晦、诗圣杜甫、诗人杜牧都出自这个家族。
民间流传“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意思是他们离皇权只有一尺五的距离,剧名将案子设在此地,本身就暗藏士族与皇权的博弈隐喻。
商人何弼不慎损毁韦氏阀阅,阀阅是家族的“脸面”,损毁它打了家族的脸。
此前七姓子弟打死平民却免于追责的案例屡见不鲜,在韦杜眼中,杀几个“卑贱商人”护阀阅,不过是维护士族底线。
剧里的细节考据更见功力:韦家阀阅上的官爵刻写格式,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完全一致;卢凌风“文武双全”的人设,契合范阳卢氏“儒学传家+仕宦传承”的特点。
这个家族始祖是东汉名儒卢植(刘备的老师),北魏时与博陵崔氏、荥阳郑氏结成“铁三角”,连鲜卑贵族都要巴结。
来源:胡诌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