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打开视频软件,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以前剧里挨骂的“坏女人”,现在居然成了流量密码。
文┃小夏
编辑┃叙言
现在打开视频软件,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以前剧里挨骂的“坏女人”,现在居然成了流量密码。
《许我耀眼》里伪造家境嫁豪门的许妍,《命悬一生》中从受害者变成杀夫骗保者的吴细妹,还有韩剧《亲爱的X》里号称“历代级坏女主”的白雅珍,这些“恶女”角色扎堆出现,讨论度一个比一个高。
作为看剧十几年的老剧迷,这种转变真的挺让人意外的,本来以为大家还会偏爱温柔善良的“圣母型”女主,没想到现在反而被这些“带刺”的角色拿捏得死死的。
以前看剧,我们总习惯给角色贴标签,女主必须善良、隐忍、为他人着想,反派女二则要恶毒、嫉妒、不择手段。
但现在不一样了,观众的口味明显变了。
《许我耀眼》里许妍那句“好女人得到名声,坏女人得到一切”,居然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二创热潮。
还有《命悬一生》的吴细妹,她的故事既是女性受难史,也是一部“恶女”的成长史,从盲婚哑嫁的受害者到主动反击的复仇者,这样的转变让很多观众表示“看得解气”。
这背后其实是观众需求的变化,以前的“圣母女主”太压抑了,总是为了别人牺牲自己,看得人憋屈。
而现在的“恶女”角色,不管是为了利益还是为了复仇,都在主动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强烈的主体性,正好戳中了当下很多人的心声。
尤其是女性观众,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束缚,而“恶女”们打破规则、反抗不公的样子,其实是一种情绪的释放。
要说这波“恶女”风潮里的标杆作品,韩剧《亲爱的X》绝对绕不开。
这部剧从官宣开始就高举“恶女”旗帜,号称“韩剧史上最坏恶女”,播出后果然没让人失望。
剧中的女主角白雅珍,表面是万众瞩目的女明星,背地里却是反社会人格,把别人都当成工具,心里还藏着未完成的杀人计划。
这种极致的反差感真的太抓眼球了,上一秒她还在承受校园霸凌,下一秒就变成运筹帷幄的布局者;童年时目睹父亲杀害母亲,长大后却活成了光鲜亮丽的模样。
这种强烈的对比不仅制造了悬念,还带来了十足的“爽感”。
而且这部剧的导演是李应福,就是拍《太阳的后裔》《鬼怪》的那位,他这次一改以往的唯美风格,用大量的光影、特写镜头强化人物情绪,特别适配短视频传播,难怪能在中文互联网上爆火。
白雅珍的“恶”不是凭空来的,原生家庭的不幸把她推向了极致。
母亲酗酒家暴,父亲好赌出轨,再婚后还想利用她的隐私视频牟利,成年后又被父亲长期勒索,连考上法学院的机会都丢了。
本来想靠自己摆脱命运,没想到最后却走上了主动伤害别人的路。
这种“被现实逼出来的恶”,让角色变得特别立体,也让观众能共情到她的痛苦。
其实这波“恶女”风潮,最早不是从新剧开始的,而是那些被我们遗忘的老剧反派。
2001版《封神榜》里温碧霞饰演的妲己,以前被骂“祸国殃民”,现在却被网友重新解读成“第一个事业型妲己”,她的台词还成了“反娇妻文学”的典型。
还有《小鱼儿与花无缺》里的江玉燕,当年是全剧最大反派,现在却被网友当成“爽文女主”,这部剧甚至被戏称为《江玉燕传奇》。
为啥老剧里的“恶女”会翻红?我觉得是现在的观众用更现代的视角去看待这些角色了。
以前我们只看到她们的“恶”,却忽略了她们背后的无奈。
妲己身处后宫,不反抗就只能任人宰割,江玉燕从底层一路攀爬,在尔虞我诈的环境里,不狠一点根本活不下去。
这些角色的挣扎和反抗,放在现在依然能引起共鸣。
而且随着老剧“恶女”的翻红,越来越多的新剧开始让“恶女”配角上位。
《长月烬明》里的叶冰裳,《莲花楼》里的焦丽谯,《云之羽》里的上官浅,这些角色戏份不一定最多,但因为“恶女”人设鲜明,反而比主角更出圈。
创作者显然也察觉到了观众的喜好,现在连女主角都开始拥抱“恶女”特质,这种创作思路的转变,也让影视剧中的女性角色越来越多元。
虽然“恶女”风潮看得过瘾,但现在的创作也存在一些问题。
很多“恶女”角色看起来很飒,其实内核还是矛盾的。
就像《亲爱的X》里的白雅珍,面对男主的质问,她表现得毫无罪恶感,但后面又安排她在幻想中与自杀的许仁江告别,暗示她心中还有善念。
这种设定虽然能丰富人物层次,但也让“恶女”的形象变得不纯粹,有点像为了迎合主流价值观而妥协。
还有一个问题,现在的“恶女”几乎都是被现实“逼”出来的。
不是原生家庭不幸,就是被渣男伤害,好像只有经历了这些苦难,女性的“恶”才被允许。
本来想通过“恶女”展现女性的主体性,结果反而让她们变成了被命运裹挟的悲剧符号,这其实也是一种刻板印象。
更有意思的是,所有影视剧中的“恶女”都长得很美。
好像女性角色可以坏,但不能丑。
这一点其实挺值得反思的,“恶女”的魅力应该来自于性格的复杂和内心的挣扎,而不是外形的赏心悦目。
去年台湾电影《恶女》就很大胆,让林美秀饰演的中年普通妇人当主角,探讨一个平凡人如何在现实中谋求最大利益。
这部电影没有靠颜值吸睛,反而因为对人性的深度挖掘,获得了很多好评。
总的来说,影视圈的“恶女”风潮,本质上是一场观众审美和创作思路的双重变革。
它让女性角色摆脱了“非黑即白”的标签,变得更真实、更立体。
但热潮之下,我们也希望创作者能跳出“颜值+悲情”的固定套路,挖掘更多元、更有深度的“恶女”形象。
毕竟观众喜欢“恶女”,不是喜欢她们的“恶”,而是喜欢她们敢于打破规则、掌控自己人生的勇气。
未来的“恶女”叙事,只要能守住这份核心,一定能走得更远。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请知悉。
来源:星光万花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