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霍建华演的室内设计师俞瑜,业务能力在线,心肠也不坏,就是嘴巴像带刀,说话主打“难听但有道理”。新剧播出后,很多人都在感叹:原来“嘴欠”也能演得这么具体,又好笑又让人有点共情。
《他为什么依然单身》讲的是“单身中年男”的故事,结果最出彩的地方,反倒不是恋爱线,而是那群被他嘴损、又被他照顾的小人物。
霍建华演的室内设计师俞瑜,业务能力在线,心肠也不坏,就是嘴巴像带刀,说话主打“难听但有道理”。新剧播出后,很多人都在感叹:原来“嘴欠”也能演得这么具体,又好笑又让人有点共情。
剧情改编自日剧《不能结婚的男人》,导演郄国伟,搭档朱珠,还有一圈日常出没的配角:嘴上毒舌心里柔软的家人,习惯被他怼的同事,超市收银员“NPC”,总被他牵连的新邻居夏小满,还有频繁在医院碰头的综合内科医生顾叶嘉。
日常戏塞满了烟火气,氛围有点像早年的情景喜剧,节奏轻快,笑点密集,人物一多,戏味就来了。
可偏偏到了结尾,叙事开始往“通俗偶像剧”套路掉。
从某个节点起,整部剧开始从“一个人如何与世界相处”,拐成了“二女一男情感拉扯”的方向,看得出编剧想给观众一个所谓的“幸福结局”,结果口碑上不少观众觉得有些可惜。
俞瑜真正动念去想“要不要成家”,是从母亲生病那一晚开始的。
那天夜里,母亲因为为儿子拿奖太激动,当场晕倒,被送进医院。抢救之后躺在病床上,老人家看着床边这个嘴上很硬的儿子,半开玩笑半认真的念叨:自己不能倒下太早,否则以后谁照顾他;人到晚年最怕的就是一个人;他还没结婚,很多事都不懂。
这一段并不煽情,但戳得很准。
之前两人聊过养老院、身后事,看似洒脱,心照不宣。母亲这次明说孤独,等于把中年单身的“现实问题”摊开了。
从那之后,俞瑜的状态明显有了变化,台词没变,嘴还是毒的,可有些眼神不一样了,观众能感觉到这句话,他是放心上的。
第二次“敲打”,来自整部剧里最有误导性的角色——欧阳。
一开始,欧阳在剧里几乎是标准“职场死对头”:比稿、抢项目、互相下绊子,俞瑜每提起对方,都像是随时要翻白眼。
观众容易以为,这是同行反复“设局”的桥段,直到尾声才揭晓:欧阳不是仇敌,反而更接近同行里的“深度粉”。
他研究俞瑜的作品,看到的重点不是线条、色彩,而是某些设计中的“生活感”。欧阳在剧中有一段评论,说俞瑜那些双人厨房、两人位的岛台,是只有真正感受过家庭温度的人,才会不自觉设计出的空间,他很羡慕那股幸福感。
这一番话,其实就是把潜意识剖开给当事人看。
听完之后,俞瑜开始正视:“原来自己并不排斥亲密关系,甚至在作品里已经提前安排了一个想象中的‘两人世界’。”
到了大结局,他和顾叶嘉在一场情绪累积后的对话里,选择用一个吻来确认关系。标准意义上的“男女主修成正果”。
结果争议就在这里出现。
从单点场面看,俞瑜和顾叶嘉这对CP,很“对味”。
一个毒舌,一个冷静;诊室里、走廊上,几场对手戏台词都不走甜宠路线,而是你来我往的理科式交流。顾叶嘉懂得接话,也懂得在关键时刻踩刹车,张弛有度。
观众早就能感受到暧昧气场,两个人只要多几次一起吃饭、顺其自然多见面,感情线完全可以水到渠成。
问题在于,剧集把情感转折绑在了“母亲病危”和“别人点破”的外力上,仿佛俞瑜做决定,不是出于日常相处中一点点生长出来的情感,而是突然被提醒“你该谈恋爱了”“你其实渴望家庭”,才被推着走。
这就让部分观众的代入感断了。
观众想看的,是两个人在柴米油盐里慢慢确定彼此,而不是因为“怕老来孤独”“别人一句话说醒了”,才匆匆迈入亲密关系。对于一个原本很清楚自己享受独处的人,这个动机显得有些被动。
俞瑜的日常细节其实早就说明,人并不是那么“孤岛”。
生日的时候,会不声不响地等朋友发消息;路过烤肉店,会有那么几秒犹豫要不要进去,最好旁边有个人一起坐下;看到好看的路人,会忍不住多看两眼。
这些微妙的小动作,恰恰说明角色心里并没有把“单身”当成信仰,只是习惯了一个人生活,又很难主动打破边界。
这样的人,进入一段关系,最合理的路径是日积月累的靠近,而不是突然因为亲友的焦虑、同行的解读,将自己推向双人生活。
更何况,“有烟火气的设计”,和“非要进入婚恋关系”,不是同一件事。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者本身精神世界足够丰盈,一个人生活得有滋有味,所以才更容易想象出温暖空间,而不是“没谈恋爱就设计不出双人厨房”。
对这一点,有观众就很疑惑:俞瑜跨出的那一步,到底有多少是本心,又有多少是被身边人的观念劝动?
剧集在这里留白不多,选择了最快速、最安全的“吻戏+确认关系”模式。幸福是给到了,只是少了点那种水到渠成的必然感。
另一条争议更大的支线,是夏小满。
这个角色的设定,一上来带着一点“都市女孩”的轻喜感:新邻居,爱吐槽,有点迷糊,在医院一场小插曲后,和顾叶嘉成了闺蜜,日常聊天、互相打气,轻松自然。
住院时,俞瑜帮了她不少忙,送人去医院,跑腿照顾,顺手解决生活问题。这种“被照顾的感觉”,在很多都市剧里,往往会被顺势写成暧昧来源。
后面的发展就开始让观众犯尴尬。
前期,夏小满在背后不停抱怨俞瑜,说对方性格怪,说对不上频道,说人好像总是唱反调。吐槽戏很生活化,也挺好笑,但情绪基调就是“不来电”。
剧情拐点出现在“英雄救美”桥段。俞瑜出手帮忙,大情绪冲一波,夏小满突然开始回忆他之前的种种好,得出一个结论:原来已经喜欢上他了。
问题在于,这时顾叶嘉和俞瑜之间的暧昧,夏小满并不是毫无察觉。两个人在医院走廊、在餐桌边的那些互动,闺蜜视角很难看不出点端倪。
在已经察觉苗头的前提下还选择告白,并且没有先和闺蜜说明,只在告白失败后,独自转身离开,看着对方在远处打闹,自己气闷离场——这个处理就容易让观众对角色的好感降低。
不少观众在弹幕里问:“为什么又是闺蜜爱上同一个人?”“为什么故事不试试别的结局?”
明明男女之间存在许多不止于爱情的情感结构,完全可以写成:夏小满反复误会自己的心动,其实是来自“被保护”的惯性依赖,是和恐惧、压力绑定的吊桥效应。等情绪平复,发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可靠的朋友与长辈,而不是恋人。
那样一来,三人之间的关系,会更有现代都市剧的气质:同性友情保持尊重,异性之间也可以建立不走暧昧的深度关系。
还有一种处理方式也很有想象空间——把俞瑜对夏小满的照顾,直接升级为“亲戚感”。
俞瑜嘴上嫌弃,实际行动到位,夏小满一边吐槽,一边享受这种被“唠叨式关心”的温度。在这种设定下,夏小满反而会更自然地站在顾叶嘉那边,职业女性+都市女孩组成“姑嫂联盟”,一起调侃这个毒舌设计师。
到最后,夏小满甚至可以半开玩笑地说:“你要是再嘴毒找不到对象,就搬来我家,我给你养老送终。”既保留了角色的幽默感,又避免那种“两个女生争一个男生”的老套桥段。
可现在的切入方式,让角色处于一种不上不下的位置:戏份不少,又不是官配;行为逻辑多少有些自我矛盾;友情线变成情感拉扯,观众对她的好感很难稳住。
从整体来看,《他为什么依然单身》前期靠群像日常圈粉,后期却在情感线收束上选择了相对安全、但略显保守的方式。
群像部分,其实是剧集最大的惊喜。
俞瑜和同事互怼,职场开会时几句毒舌,把整场会议氛围调得松弛又不失专业;与超市收银员和路人的互动,加入了大量生活小尴尬;母子之间既有中国式亲密,也有代际冲突。每个角色都带着一点小缺点和小可爱,混在短短四十分钟的剧集里,形成一种接地气的热闹。
观众在弹幕里反复提到“情景喜剧感”,正是因为这些人物的关系基底足够扎实,哪怕没有强情节推进,单看相互吐槽和互帮互助,都很有看头。
也正因为前半段日常质感做得还不错,结局中的“催婚二连击”才会显得有些突兀——母亲生病+同行点醒+闺蜜告白,几招叠加,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对俞瑜说:你该尽快脱单,快点决定伴侣。
这不是简单的“谁对谁错”,更像是当下都市剧里一个普遍存在的惯性——创作者很难放弃“男女主在一起”的标准大团圆,很难放弃“多角关系”的戏剧张力,于是与前期人物的独特气质之间,出现了轻微错位。
从行业角度看,这种创作选择有它的现实考量:平台受众、舆论期待、类型剧经验,都在推着故事往“熟悉的安全区”靠。对很多项目来说,能稳稳交出一段甜蜜结局,本身就是最保险的答卷。
只是当观众的审美逐渐升级,角色越立越具体,“套路感”就会被看得更清楚。尤其是像俞瑜这种极度鲜明的角色,一旦感情动机缺乏足够说服力,就容易被讨论:他是真的想进入亲密关系,还是被时代和外界推着往前走。
总体来说,《他为什么依然单身》在人物塑造上是有亮点的,尤其是霍建华交出的这个嘴毒设计师,既好笑又有点孤独感;朱珠饰演的顾叶嘉,也把现代职业女性的冷静、温和拿捏得很稳。
群像戏有温度,有烟火气,普通观众容易在里面找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
结局上的“俗套感”并不完全抵消前面的优点,但的确拉低了一点整体完成度。如果未来国产都市剧想在同类题材里走得更远,或许需要更多勇气:在允许角色继续单身、允许友情不走爱情线、允许中年人按自己节奏过日子这几件事上,再多走一步。
故事已经收尾,可围绕“单身是选择还是被推着走”的思考还会延续。观众愿意买单的,不只是一个吻,而是那份在现实世界里也能成立的人物逻辑。
来源:小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