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驯化谁:当短剧成为时代欲望的镜子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26 05:52 2

摘要:深夜的地铁里,无数手机屏幕闪烁着相似的画面:霸总将灰姑娘按在墙上、赘婿突然亮出神秘身份、穿越王妃智斗恶毒贵妃。这些被诟病为“脑残”的短剧,正以惊人的效率收割着观众的注意力。但若将这一切简单归咎于创作者的肤浅,或许我们错过了真正的症结。

深夜的地铁里,无数手机屏幕闪烁着相似的画面:霸总将灰姑娘按在墙上、赘婿突然亮出神秘身份、穿越王妃智斗恶毒贵妃。这些被诟病为“脑残”的短剧,正以惊人的效率收割着观众的注意力。但若将这一切简单归咎于创作者的肤浅,或许我们错过了真正的症结。

某短剧平台数据显示,带有“强冲突”、“快反转”、“爽点密集”标签的内容,完播率是文艺短片的3.7倍。当编剧在会议室里接受数据培训,当导演的镜头语言被转化率绑架,创作已不再是创作,而是精准的情绪供货。

这让人想起古罗马的“面包与马戏”——民众需要即时满足,权力提供消遣娱乐。千年过去,人性未变,只是技术让这场共谋更加高效。编剧小张苦笑:“我们不是在写剧本,是在配制多巴胺。”

当通勤时间被切割成15分钟片段,当休息间隙被压缩到刷几个视频的长度,深度叙事自然让位于直给刺激。某用户调研显示,超过62%的短剧观众是在工作间隙、通勤路上观看。

这不是观众的错,而是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必然投射。就像快餐满足的是奔波者的生理需求,短剧满足的是碎片化时代的精神速食。大学教授李女士坦言:“课后想放松,确实没耐心看需要思考的东西。”

“颜值即正义”不仅是网络梗,更是残酷的现实。某MCN机构内部资料显示,同等内容质量下,高颜值主演的剧集传播效率提升240%。这背后,是视觉社交时代的基本逻辑——美颜成为社交货币,观赏价值先于艺术价值。

更深刻的是,这种审美正在重塑一代人的认知方式。00后观众小王直言:“为什么要看普通人?现实已经够普通了。”这种诉求,迫使制作方不断抬高颜值的门槛。

在房价高企、职场内卷的现实中,“逆袭”成为最精准的情绪靶点。心理学研究表明,观看“爽剧”时,大脑分泌的多巴胺能暂时缓解现实焦虑。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三年之期已到”的梗经久不衰。

某工厂流水线工人小刘说:“每天站12小时,就想看赘婿打脸势利眼。”这些被精英斥为“低俗”的情节,恰恰是无数普通人的精神慰藉。

多数短剧创作者都经历过理想与现实的挣扎。导演小林毕业于北影,最初想拍艺术片,现在专攻霸总短剧。“我也觉得俗,但员工工资要发,孩子学费要交。”

更残酷的是,当整个产业链已经形成闭环——平台根据数据定规则,资方盯着ROI投钱,制作方只能戴着镣铐跳舞。某个试图加入深刻内涵的短剧,最终因数据不佳被迫下架。

那些在社交媒体上批判短剧肤浅的人,自己的浏览记录里可能也充斥着类似内容。这种分裂恰恰说明了问题的复杂性:我们既渴望深度,又难以抗拒浅薄的诱惑。

就像明知垃圾食品有害,依然会忍不住品尝。某文化评论人私下承认:“写稿卡壳时,我也会刷几集无脑短剧放松。”

完全否定短剧无疑是傲慢的。更建设性的思路是:如何在现有生态中寻求突破。某些尝试已初见成效:

《觉醒年代》短视频版在保留历史厚重感的同时,运用短剧的节奏感,吸引年轻观众科普短剧将知识包装成“打脸”情节,实现寓教于乐现实题材微短剧用爽剧外壳包裹社会议题,引发思考

某平台负责人透露:“数据证明,优质内容依然有市场,关键要找对表达方式。”

回望历史,宋词曾被斥为“诗余”,元曲被贬为“俗乐”,明清小说更是不登大雅之堂。白居易写诗要念给老妇听,关汉卿在勾栏瓦舍写戏本——真正的经典,往往从“俗”中诞生。

今天的短剧,或许正是这个时代的“宋词元曲”。与其简单批判,不如思考如何在这片土壤上培育出更好的作品。

指责观众肤浅,就像责怪饥民不讲究美食礼仪。当生存压力剥夺了人们的闲暇与耐心,当算法织就了密不透风的信息茧房,当社会价值观日趋单一,短剧不过是这个时代集体心理的显影。

改变不应该从谴责开始,而应该从理解出发。创作者能否在满足爽感的同时埋下思考的种子?平台能否在追求流量的同时承担文化责任?观众能否在放松之余保持一丝自省?

这面欲望的镜子,照出的不仅是观众的浅薄,更是整个时代的焦虑与渴望。在这个意义上,短剧不是问题本身,而是问题的症状。治愈症状易,根治病因难——而这,需要我们共同的觉醒与努力。

评论作者:易白,经济学者、社会学者,电影、音乐厂牌发起人。文艺创作“30年+”,诗、文、歌、画、影、音等作品,累计在各级各类比赛获奖百余次。

来源:中联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