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套路难出圈,微短剧如何创新叙事抓住观众?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25 22:34 1

摘要:今年,微短剧呈现佳作频出、质量显著提升的新态势。当前,抵制低俗劣质作品、倡导精品创作已成为行业广泛认同的基本共识。然而,微短剧提质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既需要头部平台发挥社会责任,以更大力度扶持多元题材与内容的生产,也需要创作者深刻把握技术变革与传播规律

传统套路难出圈,微短剧如何创新叙事抓住观众?

微短剧创新叙事需从多维度突破:

其一,挖掘多元题材,让作品兼具娱乐性与现实意义;

其二,创新剧情设计,弱化金手指,以真实成长逻辑塑造角色,同时尝试开放式结局与多线叙事,增强观众参与感;

其三,优化叙事节奏,依剧情灵活调整快慢,自然设置悬念与冲突,避免套路化;

其四,提升内容深度,刻画立体人物,融入积极价值观;

其五,加强互动性,开发互动式剧情并建立反馈机制,根据观众意见优化创作,全方位打破传统套路,打造优质作品。

跳出“即时爽感”

微短剧如何提质创新?

今年,微短剧呈现佳作频出、质量显著提升的新态势。当前,抵制低俗劣质作品、倡导精品创作已成为行业广泛认同的基本共识。然而,微短剧提质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既需要头部平台发挥社会责任,以更大力度扶持多元题材与内容的生产,也需要创作者深刻把握技术变革与传播规律,以创新形式有效弘扬主流价值,还需要相关部门积极引导,完善监管。

头部平台的导向作用在微短剧提质创新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微短剧早期的叙事逻辑高度围绕付费解锁需求,创作者倾向选择“逆袭爽剧”“悬疑复仇”“霸道总裁”等类型,以强烈的情绪刺激促进用户付费行为。但随着免费平台的兴起,这种单一的创作逻辑被逐渐打破,微短剧的题材逐渐多元化。

今年,头部平台纷纷推出全行业精品合作计划,主动推动微短剧的优质化与多样化发展。一些剧集以多元题材与鲜明的主旋律表达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还有一系列具有鲜明主旋律特质、蕴含深厚红色文化记忆的作品立项,预示着微短剧提质创新的趋势。可以预见,平台若坚定地推动微短剧创新,差异化地给予资金和流量支持,必将带动更多创作者创新升级。

创作者需要积极顺应技术变革和传播规律,以创新叙事方式实现主流价值的有效表达。微短剧兼容短视频与网络文学的叙事优势,具有鲜明的移动互联网媒介特质。一方面,以竖屏短剧为代表的微短剧延续了短视频的使用场景与交互逻辑,将碎片化表达特征转化为连续性叙事,满足用户碎片化娱乐需求并实现商业闭环;另一方面,微短剧依托网络文学丰富的内容储备与叙事逻辑,开辟了全新的内容蓝海。微短剧创作须立足移动互联网用户习惯,灵活运用网络文学与短视频的视听语言和叙事逻辑,突出人物成长路径,以情感共鸣驱动思想传播,实现市场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2025年出圈微短剧

如何创新叙事?

(一)《家里家外》:地域文化与家庭情感的细腻融合

《家里家外》以1980年代的成都为背景,讲述了单身父亲陈海清与单亲妈妈蔡晓艳组成新家庭的故事。这部剧跳出了传统微短剧强刺激的套路,以细腻的情感和地域文化特色吸引观众。

在叙事上,它将家庭伦理与地域文化紧密结合。通过展现成都方言、锅盔等地方美食、双流军工厂家属区等具有地理标识性的空间符号,营造出浓厚的地域氛围,让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文化认同感。同时,剧情围绕家庭中的日常琐事展开,如夫妻间的小摩擦、孩子的成长烦恼等,没有刻意制造夸张的冲突和反转,而是以真实、温暖的情感打动观众。比如,剧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火锅,家长里短地聊天,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唤起了观众对家庭温暖的共鸣,让观众在平凡生活中感受到亲情的珍贵。

(二)《十八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创新设定带来的爽感升级

该剧融合了穿越、豪门、娱乐圈、学霸、女强等多重元素,讲述了1950年代的天才数学家容遇穿越到21世纪,成为家族太奶奶并重整家业、进军娱乐圈的故事。其创新之处在于独特的设定 ,将18岁的身体与80岁的智慧融合,通过辈分颠倒和身份错位创造出强烈的戏剧张力。这种设定不仅满足了观众对爽感的追求,还带来了全新的观看体验。

在叙事上,它巧妙地将不同元素融合在一起,节奏紧凑又充满惊喜。例如,容遇在家族中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现代知识解决各种难题,打脸那些轻视她的人,同时在娱乐圈凭借独特才华大放异彩,多条故事线并行,既满足了观众对家族争斗、逆袭爽感的期待,又增添了娱乐圈的新奇元素,使剧情更加丰富多元。

(三)《舞动敦煌》:跨界融合创新叙事,让敦煌文脉贯通古今

《舞动敦煌》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总台甘肃总站、红果短剧、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广播电视局、抖音非遗计划、北京舞蹈学院、酒泉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于8月29日正式上线。

在主题思想表达上,该剧通过故事化、形象化、情感化的表达方式,让敦煌文脉得以贯通古今、源远流长,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深情礼赞;在叙事手法上,该剧采用“古今双线”的叙事结构,营造出强烈的戏剧张力。

剧中灵魂互换的奇幻设置,在不同时空的碰撞中激发出更强的戏剧张力,打破微短剧“穿越元素”固定套路,升级了短剧常用的叙事手法;在视听呈现上,该剧在舞蹈动感表现上可圈可点,其舞蹈语言与电影语言融合得自然流畅,实现了舞蹈与敦煌文化尤其壁画的巧妙结合;在制作上,该剧在光影、服饰、舞蹈、构图、剪辑等各个方面都精益求精、下足功夫。

(四)《盛夏芬德拉》:为竖屏微短剧注入文艺气息

《盛夏芬德拉》打破了大众对竖屏微短剧的刻板印象,在讲究快产快销的创作逻辑中逆流而上。

该剧在坚守竖屏微短剧基本美学特质的同时,亦融入了适度的长剧思维,其虽仍醉心于编织爱情童话,充斥着叙事套路和“玛丽苏”情节,但对情感细节的细腻处理令人感动,呈现出短剧少有的文艺气质。

微短剧

创新叙事方法论

(一)挖掘多元题材,打破题材局限

1. 关注小众题材与特定人群需求:创作者应深入挖掘小众题材,关注不同人群的兴趣点。比如聚焦老年人生活的微短剧,展现他们的退休生活、情感需求、与子女的关系等,这一题材目前在微短剧中较为少见,但却有着庞大的老年观众群体。通过展现老年人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如参加老年大学、追求年轻时的梦想等,既能填补市场空白,又能引发老年观众的共鸣,同时也能让年轻观众更好地了解老年人的内心世界。

2. 结合社会热点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和时代精神,创作具有现实意义的微短剧。例如,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创作以环保为主题的微短剧,讲述普通人在生活中如何践行环保理念,或者展现环保工作者的艰辛与奉献。通过这种方式,让微短剧不仅具有娱乐性,还能传递正能量,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像可以讲述一位年轻人在社区发起垃圾分类行动,从最初的不被理解到逐渐带动整个社区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展现人性的温暖、矛盾的化解以及环保意识的觉醒。

(二)创新剧情设计,摆脱固定剧情套路

1. 弱化金手指,注重人物成长逻辑:在剧情设计中,减少对金手指等超现实元素的依赖,更加注重人物的成长逻辑。以励志题材微短剧为例,主角的成功不再是因为突然获得神秘力量或系统,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和不断克服困难来实现。

2. 设置开放式结局与多线叙事:打破传统微短剧封闭式结局的模式,尝试设置开放式结局,给观众留下想象空间。同时,采用多线叙事的方式,丰富剧情内容。

(三)优化叙事节奏,契合观众观看习惯

1. 灵活运用节奏变化:不再局限于“3秒抛冲突、15秒一反转”的固定节奏,根据剧情需要灵活调整叙事节奏。对于一些情感细腻的剧情,可以适当放缓节奏,让观众有时间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而在紧张刺激的情节中,则加快节奏,增强观众的紧张感和代入感。

2. 合理设置悬念与冲突:悬念和冲突是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但要避免过度和套路化。可以在剧情发展中自然地设置悬念,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目标的阻碍等方式引发冲突 。

(四)提升内容深度,引发观众深层共鸣

1. 深入刻画人物形象:摒弃简单的人物脸谱化塑造,深入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2. 传递深刻主题与价值观:在微短剧创作中融入深刻的主题和积极的价值观。

(五)加强互动性,增强观众参与感

1. 开发互动式微短剧:利用技术手段,开发互动式微短剧。观众可以在观看过程中通过点击屏幕等方式,为剧中人物做出选择,影响剧情走向。

2. 建立观众反馈机制:积极建立观众反馈机制,通过社交媒体、评论区等渠道收集观众的意见和建议。创作者根据观众反馈,及时调整剧情走向或改进后续作品。

部分资料来源于中国文化报。

来源:传媒内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