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诡事录之长安》在2025年末的国产剧古装市场又一次炸响了惊雷,开播即爆并且豆瓣评分瞬到8.1,只不过后续出现了不少异样声音觉得这一次有些名不其实,有些靠前两部余光增色。
文/景然
横刀与诗是大唐,胸怀寰宇是大唐,浪漫昂傲是大唐,风华绝代是大唐!
《唐朝诡事录之长安》是一部为文人们量身打造的历史寓言与权力解构文摘,更是一封大唐人写给千年后人的瑰丽的情书……
《唐朝诡事录之长安》在2025年末的国产剧古装市场又一次炸响了惊雷,开播即爆并且豆瓣评分瞬到8.1,只不过后续出现了不少异样声音觉得这一次有些名不其实,有些靠前两部余光增色。
很多观众一边追剧一边吐槽,有质疑因导演更换带来风格转变的,也有不满案件不够悬疑平淡收场的,争论声一直延续到了大结局,其实这个争议早在第三季的案子中就给出了答案。
若我们深入剖析“旗亭画壁”“去天尺五”和“这两个章节就会发现某种角度来说剧中的“仕商之争”恰与观众对这三季的审美之争颇为相似。
在一些喜欢看民俚悬事的观众心里这一季有些观无力,热闹略少诡事略微,可是这一季对于一些文艺历史类的观众来说真的如获至宝。
小景就认为这一季完全不是质量滑坡,而是彻底完成了一次从通俗叙事到文人叙事的华丽转身。
唐诡3不再仅仅满足于讲述一个个悬疑独立的唐朝民间异事,而是通过环环相扣的叙事,用历史知识文人雅趣构建出一幅盛唐时期的政治生态与士人精神的历史长卷。
当最后一案,对战外族时大唐从上到下一致携手对外,新皇与公主携手,民间同仇敌忾,甚至连被策反的官员都心中向唐。
那一刻盛世大唐的精神气冲天而起,万邦来朝盛世华夏,让每一个后人都与有荣焉,而最后玄宗李隆基不计较外族妄图杀帝的豪气干云宏大胸怀,更是将整部剧推向了国家自信的人文高峰。
终了当看完整部剧在回顾这一季的八个案子恍然有醍醐灌顶之感,原来这一季的案子要连起来看,每一个案子都有呼应有隐喻有庞大的知识科普。
很多人喜欢《唐朝诡事录》系列前两季根本上是得益于前两季叙事是一个“向下看”的平民视角。
前两季唐诡小组远离长安权力中心,案件多涉及到民间疾苦、市井百态,那些案子善恶分明,情感质朴,也通俗易懂。
更重要的前两季给出的配角高光更贴近打工人,如捕快甲乙丙,如甲士乙丙丁,他们在主角团办案时同时展现出了高光。
在主角的世界观众亦可以看到每一个配角的世界,这种贴近普通观众生活经验的叙事,引发了广泛的情感共鸣,因此更容易引发普通人的感动。
然而第三季开篇就将舞台拉回了“风暴的中心长安”,开始“大人物”之间的争斗夺权。
在这个背景下有阶级的残酷对垒,有文青的浪漫,有士族的桀骜,有商人自卑的扭曲,因为大唐不只是底层人的大唐,大唐是所有人的大唐,而大唐的文人仕层是无法忽视的存在。
所以从市井转到文人叙事是必然的,可是这也会带来一定观影门槛的提升,有些观众习惯了前两季直白的情感冲击与明确的善恶对立,面对第三季中需要一定历史知识才能理解的政治隐喻,多少有些吃力 ,看不懂不明白自然就会产生不小负面评价。
可是负责任的说第三季如果从艺术性来讲一定是超越前两季的,因为这一季八个故事环环相扣首尾呼应,只要理解了其中的关联,一定会拍案叫好并为之叹为观止。
从第一案《康国的金桃》揭开皇室内部三方势力开始,全剧以《成佛寺的哭声》《白泽案》《诺皋记》《旗亭画壁》《去天尺五》《盛世马球》等八个单元案件精心编织起一张大网,将朝堂斗争与阶级风暴还有大唐的盛世浪漫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其中的奥妙,小景通过最经典的“去天尺五”一案一解便知。
唐诡三第六案《去天尺五》堪称本季最为出色的单元,也是观众理解整季创作意图的关键。
这一案件通过韦杜两家世家门阀与商人阶层的残酷搏杀,深刻揭示了大唐社会下士族与其他阶级的尖锐对立,更是暗自点出了商人对未来大唐的意义以及极大的冲击,括弧(安禄山曾经就是富商出身)
这个案件中表面中给大家的视角是世家“韦杜”子弟英姿勃发,文武双全,他们是骄傲的,是虽然盛气凌人但是却知礼懂节的,而商人是邪恶的是癫狂的。
然而这个案子内核隐喻的却是相反方向的剥削和残酷对立。
首先解释一下“韦杜”京兆世家为何轮到到了仅当县尉的地步,并且两个县尉身份的族人就能供奉祖先阀阅,这个前提在白泽案中。
白泽案李奈儿要杀金吾卫杀帝报仇,报的是上官婉儿的仇,上官婉儿死于李隆基与太平发动的唐隆政变,而那一次是为了剿灭韦庶人。
这一案后,韦家与联姻门阀大受牵连男丁被杀被贬,所以如今的“韦杜”是已经过了辉煌的寒凉韦杜,也正是因为落寞了这才有了商人想打主意,韦家小妹被骗的后续。
商人何弻觉得这是个机会,自家有钱攀个落魄世家,钱财帮对方,而自家也能提高门楣跨越阶级,然而大唐士族给他的却是当头一棒。。
哪怕落魄了士族依然有着骨子里的荣耀,所以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何弻,哪怕妹子被骗成婚仍然不屑一顾。
世家落魄了都看不起商人这才是造成何弻恼火和痛苦扭曲的原因,而这也是造成韦小妹悲剧的原因,世家落魄了依然可以高高在上,而商人们金装豪居却无法被世人高看,所以他们痛苦愤恨并且报复心极强,能用任何手段凌辱世家他们都会想着干一干。
韦家小妹被欺,韦杜阀阅被毁都是出自这个心理。
剧中士族骄傲理所当然,因为世家对教育文化进行垄断,书籍文卷都为世家独享,寒门庶族几无上升通道,这种文化特权造就了士族的精神气质,他们就是懂得多就是做的多,同时当官为国家出力也多,英烈也多。
比起其他人有学问,有气节有担当,因此韦韬、杜玉和卢凌风,他们骄傲的理直气壮,可惜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底气来自资源的垄断,这点苏无名和卢凌风争吵时提了出来,然而士族本身是看不到这些的。
因此这一案并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审判,而是以近乎冷酷的客观展现了各个阶层的困境与局限。
世家有他们的荣耀与担当,商人有他们的屈辱与挣扎,这一案如果看的懂便会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其实很有趣的就是,剧中士族与商人因所处阶层不同而难以互相理解,而本季的文人叙事与普通观众的期待之间也产生了隔阂,不理解自然难懂,其实回看这一季,商人与士族贯穿了始终。
《旗亭画壁》这一个单元是个简单的单元,篇幅不大,但是这个单元通过意外的反转和对盛唐文化气象的把握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这一单元以唐代诗人王之涣、高适、王昌龄的“旗亭画壁”典故为蓝本,用诗酒风流包裹江湖豪气,将大唐独有的文化自信与诗人浪漫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比起世家和商人的残酷,这一章诗人接纳了商人。
剧中酒楼老板阮大熊热衷诗歌,爱与诗人交往,可是俗人与文人尚有壁垒何况商人?因此开始“不懂诗的俗人”大熊并不被几人接纳。
可是一个案子下来,大熊的聪慧侠气和对几人的仗义一下子就让他被诗人们接纳,当大熊与他敬仰的大诗人一同策马出塞的那一刻,盛唐“海纳百川”的包容气象如在眼帘之上。
这个画面是一个打破“士农工商”阶级壁垒的共融场景,而这其实是文人理想中的大唐盛世,是一个文化至上、才情横溢的时代,括弧(文人和世家还是有区别的)
这一单元和后面的去天尺五是一个呼应单元,商人虽然不会被世家接纳,但是可以因文气被文人接纳,这说明在大唐商人是在一点点撬动社会规矩。
同样对于商人的野望在《诺皋记》这一个单元也有涉猎,一个杀手摇身一变的商人竟然想要通过傀儡进入政界高层,真的很感想,然而这不是瞎写而是历史隐喻,商人买官最后祸患大唐的首当其冲的就是安禄山。
所以第三季真的要仔细去关联去思考就会发现处处细节处处惊艳。
小景将《唐诡3》定义为“写给文人的高级故事”,其实并非贬低普通观众的审美能力,而是指出这一季叙事重心的转移。
这一季更像是一部以案件为手术刀的历史解构之作,它精准地解剖出了大唐盛世华丽外衣下的权力异变与阶级困境。
从头把案子撸一遍就会发现这环环相扣的细节,前三个案子是明面上的朝堂之争,是李隆基盛世的开端,金桃案结果太上皇让位,成佛寺哭声意味着武后势力消减,白泽案是公主和玄宗争执的预警。
同时白泽案的背景也是去天尺五案的背景,因为韦后被杀连累韦家落魄才有了被商人所趁,以至杀人挽尊的悲剧,同样商人与士族的矛盾,商人想要地位的渴望则是从《诺皋记》《旗亭画壁》一直延续到了尺五案。
所以回过头好好品味就发现每个案子都能跟其他案子产生关联,每个案子都可能是其他案子的引子和前因。
而也就是这八个案子交织互文描绘出了一个朝堂权力逐渐向唐皇过度,民间自信极高,商人地位逐渐增加,文人浪漫随处可见的盛世大唐。
而唐诡最让人震撼的一直是其刻画出的大唐从上到下发自内心的自信和荣耀,人人皆以国事为重,人人皆以胸怀为重,浪漫豪气又重情谊,壮哉我威威大唐。
可以说《唐朝诡事录》真的做到了三季作品从不同角度切入,共同描绘出一幅立体而丰富的大唐画卷。
第一季聚焦市井民间,展现底层生活的艰辛与温情,第二季“西行”拓展了地理空间,呈现了大唐边疆的风土人情,到了第三季重新回归长安权力中心,深入探讨政治结构与士人精神。
而这种多层次的叙事策略,使“唐诡宇宙”成为一部大唐社会的百科全书。
因此看到大结局的小景想说《唐朝诡事录之长安》是一部需要观众放下前两季的期待定式,以全新视角欣赏的作品。
它不再是简单的悬疑破案剧,而是一部以案件为载体的历史寓言与文人叙事,它要求观众去学习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才能看懂其中精妙的政治隐喻与阶级分析。
从通俗娱乐到文人叙事,《唐诡3》真的完成了一次大胆的审美跃升。
它让我们看到,国产古装剧不仅可以有精美的服化道和紧张的剧情,还可以有深刻的历史洞察与文化理想。
在这个意义上,《唐朝诡事录之长安》不仅是2025年末的“王炸”,更是国产剧创作的一次重要突破,它证明,通俗电视作品也可以成为高级的文化载体,也可以承载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想象。
最后我要为唐诡疯狂打call!!
来源:影之青春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