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央八,童瑶那声“妈”喊到1.89%的收视率,直接把客厅空气点燃。
“小孩不是商品,谁给糖就喊谁妈?
”——我妈看完《四喜》把遥控器一摔,三天没跟我说话。
7月央八,童瑶那声“妈”喊到1.89%的收视率,直接把客厅空气点燃。
抖音8000万播放的“手镯认亲”刷屏那晚,我朋友圈被一句“养恩大过生恩”刷成白屏。
所有人都在问:到底谁才是亲妈?
戏里,沈明珠把腌菜罐抱在怀里,像抱一个婴儿。
那是刘琳的道具,也是我妈的同款。
我老家厨房角落,一模一样的陶罐,腌着同款大头菜。
导演说拍早餐戏买了七斤草莓,我看着看着就想起小时候,我妈把草莓屁股切掉,把尖尖全塞我碗里。
电视一亮,草莓一滚,眼泪就下来了,根本忍不住。
剧最狠的招,是让三个母亲同时掉泪。
生母拿的是化验单,养母拿的是存折,婆婆拿的是消防瓶。
三个人都不是圣人,却都在“护住孩子”这一件事上押了全部尊严。
社科院那12万份问卷其实白瞎,数据再漂亮,也描不出一个妈妈半夜给孩子掖被角的动作。
真正炸的是:原来“妈”这个字,可以靠时间熬出来。
童瑶在雨里追车那场戏,弹幕齐刷刷“别追了,你本可以转身就走”。
可她还是追了。
我妈边看边吐槽“傻”,结果自己哭得比我还凶。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剧不是让我们选边站,它是把“养”和“生”同时拍在脸上,告诉你:疼过,才算数。
北师大把它当教材,全国妇联当调解素材, JTBC买版权,都挺聪明。
他们看中的不是狗血,是这片土地最顽固的亲情算法——谁肯陪你吃腌菜、谁把草莓屁股留给自己、谁把消防瓶放你床头,谁就是妈。
血缘只是出场顺序,陪伴才是最终股权。
结尾那碗面,沈明珠同时喊了三声“妈”。
屏幕黑之前,我回头,看见我妈端着一碗面,里头卧着两个煎得焦脆的鸡蛋。
我没喊她,只是把腌菜罐往她那边推了推。
她白我一眼,嘴角却悄悄翘起来。
剧可以圆,人生不会。
但谁给你递过伞、谁把鸡蛋翻个面、谁让你先吃草莓尖尖,谁就是这辈子盖了章的——妈。
来源:乐观的冰淇淋xDy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