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视剧宣传嘛,无非是预告片、明星访谈、热搜话题老三样,隔着屏幕安全又礼貌。可《枭起青壤》偏要打破这层“安全距离”——地铁广告里迪丽热巴的“突脸”凝视、短视频平台猝不及防的猎枭片段,甚至让网友调侃“手机差点扔出去”。这种强冲击的“突脸”式营销,乍看是创新,细想却
电视剧宣传嘛,无非是预告片、明星访谈、热搜话题老三样,隔着屏幕安全又礼貌。可《枭起青壤》偏要打破这层“安全距离”——地铁广告里迪丽热巴的“突脸”凝视、短视频平台猝不及防的猎枭片段,甚至让网友调侃“手机差点扔出去”。这种强冲击的“突脸”式营销,乍看是创新,细想却像一场对观众注意力的“强取豪夺”。
“突脸”背后,是影视营销的流量焦虑。《枭起青壤》设定本就高能:人类与地枭的千年血仇、聂九罗手握疯刀却向往平凡的矛盾,剧情充满“突脸”式的反转。营销团队索性把这种“强冲击”延伸到剧外——用猝不及防的广告、碎片化的高能片段,强行抢占用户视野。毕竟,当信息爆炸成常态,温和的推广就像滴水入海,唯有“突脸”才能溅起水花。
但过度“突脸”,可能模糊了作品本身的质感。 观众记住的是迪丽热巴“突脸”广告的惊悚,还是聂九罗身为疯刀传人却渴望平凡生活的角色弧光?当营销一味追求“吓一跳”的短期刺激,反而可能削弱对剧情深度、演员演技的讨论。就像端上一盘菜,光用辣味刺激舌头,却让人尝不出食材本来的鲜美。
“突脸”可以是噱头,但留住观众靠的是真本事。《枭起青壤》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广告多“吓人”,而在于聂九罗在使命与平凡间的挣扎能否引发共鸣,在于人枭大战的传说是否让人沉浸。营销的“突脸”终会过去,但角色的立体、故事的张力,才是让观众心甘情愿“追进坑”的理由。
当我们习惯了“突脸”的惊吓之后,反而会更珍惜那些细水长流的感动——就像聂九罗虽握疯刀,却始终守护着内心对平凡的向往。
来源:雯欢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