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甄嬛传》时,总有人不解:宜修明明知道甄嬛得宠,为啥非要放弃这颗“西瓜”,转头扶持瓜六这粒“芝麻”?答案藏在清朝刻进骨子里的“满汉之分”里——这种差距,不仅让宜修选边站,更渗透在后宫、前朝的方方面面,残酷又真实。
看《甄嬛传》时,总有人不解:宜修明明知道甄嬛得宠,为啥非要放弃这颗“西瓜”,转头扶持瓜六这粒“芝麻”?答案藏在清朝刻进骨子里的“满汉之分”里——这种差距,不仅让宜修选边站,更渗透在后宫、前朝的方方面面,残酷又真实。
先看最直接的“身份碾压”:选秀时就藏着规矩。8位秀女分两批入宫,严格按照“先满蒙后汉”的顺序,甄嬛、沈眉庄、安陵容这些汉军旗姑娘,只能跟在淳儿、富察贵人这些满军旗秀女后面。哪怕甄嬛入宫后位分比淳儿高,淳儿依旧能先一步住进碎玉轩——就因为淳儿是满军旗,甄嬛是汉军旗,在当时的规矩里,“旗籍”比“位分”更先一步。
再看瓜六的“隐形优势”:她不仅是满军旗,爹还刚立了功。瓜尔佳氏父亲平定年羹尧,正是皇上重用的红人,家里既有地位又有实力;反观甄嬛,父亲甄远道是汉臣,哪怕官至大理寺卿,在满臣眼里依旧“矮一截”。宜修要的是能帮自己稳固后位、制衡他人的棋子,瓜六背后的满军旗势力,比甄嬛的“得宠”更有用,毕竟“宠”会变,“旗籍”和“家世”却是实打实的。
更关键的是,满汉差异早渗透到细节里,连称谓、行礼都分三六九等。满军旗嫔妃叫父母“阿玛”“额娘”,甄嬛只能叫“爹娘”;前朝里,满臣隆科多在皇上面前能自称“奴才”——这不是贬义词,是八旗子弟才能有的“亲近特权”,而汉臣年羹尧再厉害,也只能恭恭敬敬称“臣”。甚至官员行礼,满臣行简单的“打千礼”就行,汉臣却要行更重的“稽首礼”,连弯腰的弧度都分着高低。
宜修心里门儿清:甄嬛再得宠,也是汉臣之女,她的家族在朝中难有实权;瓜六是满军旗,背后的瓜尔佳氏能帮乌拉那拉氏巩固势力,加上瓜六好掌控,比心思多、还长得像纯元的甄嬛“安全”多了。与其说宜修选瓜六是“捡芝麻丢西瓜”,不如说她是顺着清朝“满汉有别”的规矩选了最稳妥的路——毕竟在那个时代,“旗籍”就是比“恩宠”更硬的底气。
来源:洒脱麻酱mj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