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片场里,演员面无表情地站着,工作人员念一句,演员跟着念一句,没有酝酿,没有情感,只有机械的重复。这不是排练,而是当下部分短剧的拍摄现场。
片场里,演员面无表情地站着,工作人员念一句,演员跟着念一句,没有酝酿,没有情感,只有机械的重复。这不是排练,而是当下部分短剧的拍摄现场。
“工作人员念一句,演员跟一句就行,难怪量产的快!”近日,一则关于短剧演员不用背台词的话题引发热议。在短剧市场爆发式增长的背后,一种高效却令人担忧的拍摄模式正在蔓延。
来源于黄金时代的的信徒
当表演艺术遇上流水线生产,当台词功底被提词器取代,我们不禁要问:短剧究竟是在拥抱效率,还是在扼杀表演的灵魂?
行业现状:短剧爆火与拍摄“革新”
2024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攀升至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首次超越电影票房。这一数字背后,是短剧行业的蓬勃发展和拍摄模式的彻底变革。
近日,“短剧演员不用背台词的原因找到了”成为热搜话题,引发广泛关注。网友爆料部分短剧拍摄现场,演员直接由工作人员提示台词,一句一句跟读。这种拍摄方式大大提高了拍摄效率,却也让表演艺术沦为了机械重复。
更有业内人士透露,现在有些短剧拍摄甚至不需要完整的剧本,演员无需揣摩角色心理,更不用提前背诵台词。整个制作过程如同工厂的流水线,快速而高效,却也冰冷而无生机。
在短剧界,甚至流传着“一天拍100集”的说法。这种拍摄速度,一定程度上正是依靠这种“革新”的拍摄方式实现的。
人机之争:AI短剧带来的双重冲击
与此同时,AI技术正在短剧领域掀起另一场风暴。一群“技术派制片人”正用AI重构游戏规则:将制作成本压缩90%,让玄幻场景以像素级精度呈现,使永不“塌房”的虚拟演员24小时待命。
知了互动主理人高鹏飞的团队近期推出了首部AI短剧“我在另一世界送外卖”,这部由3~5人小团队在两个月内完成的短剧,没有任何明星加持,却在小红书狂揽90万流量。
AI短剧的出现,不仅降低了制作成本,还带来了一项关键优势:AI演员永远不会“塌房”。在娱乐圈,明星“塌房”事件屡见不鲜——道德争议、私生活问题、法律风险等都可能让一个当红艺人瞬间“跌落神坛”。
然而,AI并非万能。“AI演员不会塌房,但会‘面瘫’。”这句调侃道出了AI短剧的现状。在需要细腻情感表达的领域,AI仍有明显局限,有些AI短片中角色表情的呆板,正是当前技术瓶颈的体现。
演技危机:短剧表演法正在吞噬演员灵气?
短剧的快餐式拍摄模式不仅影响了作品质量,更对演员的表演能力产生了深远影响。演员李沐宸在综艺《无限超越班》的即兴表演环节中,其无逻辑、无演技的表演方式,令综艺导师忍不住感叹:“做演员要灵活一点”。
曾经在《梦华录》里将葛招娣的古灵精怪演绎得淋漓尽致,在《司藤》中把沈银灯的妖媚狠辣诠释到位的李沐宸,为何在综艺即兴考核时表现如此令人失望?
许多短剧演员为在短时间内营造“爽感”,只能用大幅度动作、强烈的表情和直白的台词推动剧情,于是逐渐习惯了简单粗暴地诠释角色,不再深挖角色内心。
与此同时,高强度、快节奏的短剧拍摄任务也让演员无暇打磨演技,“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这样的日子可能一连要过上两三周”,在这种状态下,短剧演员对角色深层情感的挖掘能力,也在外界的影响下不断退化。
内容质量:低质短剧引发观众反感
随着短剧产量的爆炸式增长,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日益凸显。一些短剧为了追求所谓的“爽感”,完全放弃了基本的逻辑和常识。
近日,一些短视频平台用户发布了不少有关短剧《替君语落阶》中的部分情节:男主怒气冲冲地踢开房门,对着正在上吊的女主说着“沈明珠,屋内不许荡秋千”的离谱台词。
而另一部短剧《泳无止境》的剧情则是师傅给主角带上八千公斤的负重脚环用来磨炼主角的性子。这些脱离现实的设定引发了网友的大量吐槽。
更有甚者,某热播微短剧中出现了意外怀上“龙种”、一胎生99个儿子,还把孩子们叠放在床上的无脑剧情,让网友们直呼“‘癫’过头了”、“侮辱智商”。
这类低质短剧与其说是“爽剧”,不如说是“毒剧”,不仅拉低了整个短剧行业整体水准,更是刻意渲染拜金主义、性别对立、家庭暴力等不良价值观念。
破局之道:短剧行业的未来在何方?
面对短剧行业的种种乱象,我们该如何破局?事实上,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本身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短剧时长较短、内容精炼,传播效率高,创作成本低,还在内容创新和题材拓展上具有优势。如《逃出大英博物馆》《古相思曲》等优秀短剧,就以短时长引发全民共情,证明短剧也具有承载与传播深刻内涵的作用。
对于短剧演员而言,应将短剧里的每一个角色扮演好,在所演范围内深入理解角色内涵,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解力、思考力和演技基本功,而非被直白、简短、切片的短剧逻辑渗透。
事实上,表演的艺术从来不在台词的量,而在于情感的传递。近日,一段名为“许妍无声痛哭演绎”的短视频,如同一颗深水炸弹,在各大社交平台炸开了锅。没有一句台词,没有一句嘶吼,仅仅是几分钟的静默流泪,却让无数观众隔着屏幕感同身受。
这种表演,剥离了所有语言的外壳,将最原始、最纯粹的情感内核赤裸裸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它告诉我们,最高级的表演,不是“演”出来的,而是“成为”那个角色。
技术的进步为短剧创作带来了无限可能,AI生成的《美猴王》、《无名特工队》等作品已经在市场上崭露头角。然而,当演员开始机械复诵台词,AI能够生成虚拟演员,我们是否在追求效率的道路上迷失了表演的初心?
面对短剧的热潮,中文泛娱CEO阿弥在第二届上海微短剧大会上表示:“有人说AI会取代我们的工作,而我认为刚好相反,我觉得AI把人解放出来了”。但解放出来的人,应该去创造更有价值的艺术,还是仅仅为了更快地生产内容?
你认为,短剧行业的未来应该是怎样的?
来源:上首品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