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历变身首席科学家?深扒“俄院士”造假,比电视剧还敢拍!

西瓜影视 欧美剧 2025-11-20 15:37 2

摘要:如果告诉你,一位享受着“首席科学家”待遇、手握千万经费、被无数媒体捧上神坛的“博导”,其实可能只有高中学历,你会作何感想?

他是“天才”,还是“裁缝”?一个高中生的魔幻学术漂流记

如果告诉你,一位享受着“首席科学家”待遇、手握千万经费、被无数媒体捧上神坛的“博导”,其实可能只有高中学历,你会作何感想?

这可不是电影《猫鼠游戏》的桥段,而是刚刚发生在学术圈的真实核爆。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tXMVqROv0

01 开局一张嘴,履历全靠P

就在昨天,某一本院校的“首席科学家”、国际纳米材料专家郭某,被曝涉嫌欺诈接受调查。

这一查不要紧,查出来的真相,直接把学术界的底裤都扒了下来。

翻开这位“大神”的履历,简直亮瞎眼:
18岁省理科状元,师从两院院士;
2006年入选德国国家科学院,提出了著名的“郭氏模型”;
他在《Nature Materials》上发表的论文,被引用超1300次……

然而,这一切,全是假的。

有较真的网友去德国国家科学院官网检索,那个名单从1652年记录至今,2006年根本没有中国人当选!
再去查那篇所谓的“Nature级”论文,查遍了数据库,别说“郭氏模型”,连个姓郭的影子都找不到。

甚至连他在海外的那些显赫经历,很可能只是精通了Adobe Photoshop的使用技巧。

02 “俄罗斯院士”:学术圈的拼夕夕?

既然全是假的,他是怎么混进高校,还拿到“首席科学家”头衔的?

这里不得不提他身上那个听起来很唬人的头衔——“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在很多外行眼里,“院士”代表着学术金字塔的塔尖。但在业内,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不同于中国院士的严苛选拔,某些海外“院士”头衔,含金量甚至不如一张健身房年卡。只要交够赞助费,填个表,就能摇身一变成为“国际顶尖专家”。

这位郭教授,正是抓住了高校急于引进“高端人才”刷指标的心理,用一个花钱买来的注水头衔,加上精心编造的假履历,成功实现了“降维打击”。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tXMWjxVHJ

03 谁在为骗子开绿灯?

最讽刺的是,在东窗事发前,无数主流媒体对他进行了长篇累牍的报道。

从“科研报国”到“打破技术垄断”,高帽子戴了一摞又一摞。甚至还有媒体称他的论文引用高达3万次,而另一家媒体说是6000次。数据前后打架,却没人觉得不对劲。

高校的背调机制去哪了?
一个Google Scholar就能查证的事,为什么直到签了合同、发了安家费、带了学生,才被网友踢爆?

当年轰动全国的“汉芯事件”历历在目,如今“郭氏模型”又卷土重来。这不仅是个人的道德沦丧,更是审核机制的集体失明。

04 写在最后

假大师倒了,最惨的是谁?
是那些满怀憧憬投奔他名下的学生。辛苦几年,结果发现导师是假的,课题是空的,毕业证可能都要悬了。

学术容不得半点沙子。
当履历可以合成,头衔可以批发,我们真正该反思的,是为什么这套“骗术”在今天的学术土壤里,依然能开出恶之花?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以此为戒。

来源:吹哨者911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