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还记得2020年那个让我们又哭又笑的夏天吗?《琉璃》凭借“十世虐恋”杀出重围,成为仙侠剧的一匹黑马。然而剧中有一个情节,至今让许多观众耿耿于怀——小银花的离去。
《琉璃》点评之十三
还记得2020年那个让我们又哭又笑的夏天吗?《琉璃》凭借“十世虐恋”杀出重围,成为仙侠剧的一匹黑马。然而剧中有一个情节,至今让许多观众耿耿于怀——小银花的离去。
当那道银光在玄武一击下消散,当禹司凤的脸上溅满鲜血,编剧以为打造了全剧的“虐点高潮”,却不知这一刻,暴露了仙侠剧长久以来的顽疾。
小银花在剧中的定位,始终没能跳出“忠犬灵兽”的框架。从幼蛇到半妖,从灵兽到“小银花”,她存在的意义似乎只剩下“护主”二字。
编剧给了她渴望自由的台词,给了她对身份的困惑,却从未给她独立的成长线。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她为司凤剜心取血,因璇玑而吃醋闹别扭。这些单薄的刻画,让她的死亡显得仓促而刻意。
玄武的刀锋刺来时,小银花的牺牲不像角色的自主选择,更像是编剧强行按下的“剧情按钮”。这一按,只为了让司凤再次背负“害死身边人”的道德枷锁。一个本可以饱满的角色,就这样沦为了推进剧情的工具。
不知你发现没有,《琉璃》中为保护男主而死的女性角色,不止小银花一个。
鲛人亭奴拖着残躯挡天雷,紫狐魂飞魄散换无支祁生机,再加上小银花的挡刀——她们像是流水线上生产的“牺牲品”,区别只在于和男主的关系亲疏。
更让人遗憾的是,小银花连独立人格都未完全建立,就急匆匆地成为了“第三滴血”。当死亡成为女性角色的唯一归宿,当“深情”必须用鲜血丈量,再动人的情节也会变得廉价。
小银花临死前那句“主人,我累了”,本可以成为质疑灵兽制度的契机。然而她的死亡,却没能掀起应有的波澜。
司凤没有因此反思“主仆”关系,反而更深地陷入自责;璇玑也没有借此审视仙门对妖族的压迫,反而加深了对“魔煞星”的仇恨。
小银花的死,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连涟漪都未被允许扩散。当“反抗”需要以生命为代价,而旧有制度却毫发无损,这样的情节安排,未免太过可惜。
小银花消散时,司凤捧住那缕银光,镜头特写他眼角的泪。但真正让观众心疼的,是她至死都没能被呼唤的本名——“陆嫣然”。
她以“小银花”的代号而生,为“小银花”的符号而死,连一块属于自己的墓碑都没有。在浩瀚的仙侠世界里,竟容不下一条蛇妖寻找自我的过程;十世轮回如此漫长,却从未给她一次自主选择的机会。
说到底,观众反感的从来不是悲剧本身,而是缺乏逻辑与尊重的死亡安排。好的悲剧应该让人物更加完整,而不是让他们成为推进剧情的祭品。
小银花之死留给我们的思考,或许比剧情本身更有价值:在仙侠的世界里,是否只有主角的爱情值得细细描摹?配角的生命,是否只能为主角的成长铺路?
这才是《琉璃》留给创作者和观众,最该深思的问题。
来源:月影星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