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短剧“扒光”网文:谁来守护原创者的尊严?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16 07:28 1

摘要:短剧市场如火如荼,但繁荣景象之下,一条冰冷的“洗稿”流水线正高速运转:原创网文被“扒光”创意与精髓,迅速裹上影视的外衣,为投机者带来“日赚斗金”的暴利。与之形成尖锐对比的,是原创作者在维权路上的无力与艰辛。当创作尊严在流量面前被肆意践踏,我们不得不问:这条掠夺

短剧市场如火如荼,但繁荣景象之下,一条冰冷的“洗稿”流水线正高速运转:原创网文被“扒光”创意与精髓,迅速裹上影视的外衣,为投机者带来“日赚斗金”的暴利。与之形成尖锐对比的,是原创作者在维权路上的无力与艰辛。当创作尊严在流量面前被肆意践踏,我们不得不问:这条掠夺式的捷径,究竟要将短剧行业引向何方?

当下的短剧“洗稿”已非个别现象,而是演变为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其核心逻辑是“低成本、高确定性”——通过“扒光”已有市场表现的成功网文,将其核心设定、人物关系、关键情节照单全收,再通过微调细节、注水台词、拆分角色等手段进行“伪创新”包装。正如一位网文作者所控诉,自己的作品被短剧“中译中”般复刻,而侵权方甚至傲慢地表示“需要判定短剧20%全部用了原文才构成抄袭”。

这种流水线作业,将本应充满灵感的创作降格为纯粹的拼装,导致短剧内容严重同质化,满屏皆是“撞梗”的豪门恩怨、战神归来。原创者的心血,在流量至上的算法面前,仅仅被视为可随意取用的免费素材。这不仅是版权的盗窃,更是对原创精神赤裸裸的蔑视。

面对猖獗的侵权,拥有资源的大平台开始挥出法律重拳。知乎盐言故事跟进68起侵权案件,其胜诉的《不再说从前》侵权案获赔30万元,无疑为行业树立了标杆。然而,平台的有力出击,反而映衬出个体作者的孤立无援。

网文作者刘因的遭遇是缩影:发现自己作品被扒窃后,历经数月拉锯,最终仅以“补签合同”获赔数千元了事;作者白天则近乎放弃,因维权“目前只下架了一些推流账号”,实质性进展寥寥。对于分散的个体创作者而言,维权之路上面临着举证难、周期长、赔偿低、侵权方狡黠抵赖等重重高墙。当侵权成本远低于收益,而维权成本又高不可攀时,原创者的尊严在现实利益算计中被一次次消磨。

短剧行业若想摆脱“抄袭温床”的恶名,实现长远健康发展,必须完成从“流量掠夺”到“价值共创”的根本性转变。

首先,司法判决应进一步提高判赔额度,使其足以覆盖侵权方的非法所得并形成震慑。平台需强化事前审核责任,建立更高效的侵权投诉与下架机制,让“洗稿”短剧无法轻易上线和变现。

其次, 短剧的“精品化”不应只是制作成本的堆砌,更应是内容原创力的比拼。制作方应意识到,与原创者公平合作,获得合法授权,才是可持续的“正道”。挖掘好故事、培育好编剧,才能创造出真正吸引人的内容,突破目前“自嗨”的圈层。

另外,平台与资本应致力于构建更透明、更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原创者能从其作品的商业成功中分享合理收益。当创意的价值被充分认可,作者的尊严才能得到根本性的守护。

归根结底,当一部部短剧靠着“扒光”网文快速敛财时,它们透支的不仅是原创者的信任,更是整个行业的内容根基和未来信誉。短剧的舞台,不应成为原创者的坟场。唯有当每一份灵感都得到敬畏,每一位创作者的尊严都被守护,短剧才能真正从一个浮躁的流量游戏,蜕变为一个有生命力的内容产业。

来源:法研Liv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