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上演精彩“剧”变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16 07:54 1

摘要:“风口”之下,拥有坚实媒体产业基础的长沙以“起跑即冲刺”姿态迅速布局:5月,湖南铜官竖店短剧影视城落户湘江畔,致力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短剧产业综合集群;7月,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望城区、天心经开区分别发布微短剧扶持政策;10月,2025视听中国马栏山微短剧之夜举

围绕微短剧产业发展,夯实政策根基、多点布局片场、创新数智技术、培育产业生态——

长沙上演精彩“剧”变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谢璐

微短剧以“快节奏+强情绪+短篇幅”优势,成为文化传播最具活力的“轻骑兵”。

铜官竖店短剧影视城外景

“风口”之下,拥有坚实媒体产业基础的长沙以“起跑即冲刺”姿态迅速布局:5月,湖南铜官竖店短剧影视城落户湘江畔,致力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短剧产业综合集群;7月,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望城区、天心经开区分别发布微短剧扶持政策;10月,2025视听中国马栏山微短剧之夜举行,全国从业者代表集聚星城、共话发展……

长沙正上演一场精彩“剧”变。

多点开花 错位发展

星城“无处不片场”

唐风古韵的街市与“霸道总裁”的现代化豪宅仅一墙之隔,未来实验室与复古咖啡馆毗邻而居……10月15日,湖南铜官竖店短剧影视城开业启动,14部新剧在一个个浓缩的“平行世界”里分头开拍、互不干扰。

作为中国首个“世界媒体艺术之都”,长沙发展微短剧具备平台优、团队强、IP多等优势,但也存在缺乏集约化拍摄场地的“痛点”。2024年全省备案及生产的微短剧,70%在外省取景,拍摄成本高、制作周期长。

“竖店是一座集古装区、民国区、现代区等多元场景于一体的短剧基地,拥有室内片场超200个、室外片场超300个,可容纳约15个剧组同时开工。”湖南竖店影视集团董事长李政介绍,高度模块化的空间设计,让剧组可“一键”完成转场。今年该影视城预计产出300部微短剧。

位于天心经开区的蓝风微短剧基地。

同时,位于天心经开区的蓝风微短剧基地内,一期规划的75个现代化实景已投入使用。“我们拒绝‘高大全’,专注做微短剧‘专属场景’。”湖南蓝风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宋秀芬介绍,层高3.5米的室内场景设计、符合手机镜头语言的灯光布局,道具陈设严格遵循“竖屏构图黄金比例”,让每个镜头都更具视觉冲击力。

“以前剧组经常‘打游击’,上午在写字楼借景,下午去网红店取景,每次转场都要占用近三个小时。”正在筹备新剧的深圳市骑兵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导演方威告诉记者,“如今我的一部剧可在同一个基地完成拍摄,将节省30%至40%的时间和成本。”

铜官竖店短剧影视城外景

实际上,目前长沙的微短剧影视基地正多点开花,错位发展:铜官竖店填补了长沙古风拍摄场地的空白;长沙县来悦影视基地联动周边3公里内企业和商铺,“商摄融合”模式实现“街道即片场”;落户金霞经开区的湖南横竖有戏影视城首创“都市轻奢”“水系湖景”“民国风”三维融合场景体系……不久的将来,星城可望“遍地是剧组、转角遇明星”。

科技赋能 流程重塑

打造产业“效率引擎”

城市高楼间,滑行的缆车突然失控,从高空滑落,骤停于半空中,车内七名乘客惊慌失措……从马栏山视频文创园诞生的全国首部虚拟制片微短剧《柒两人生》,凭借赛博朋克的画面和紧张刺激的剧情成为爆款,累计播放量超3.5亿次。

看似难度极高的拍摄场景,在LED虚拟影棚内可轻松完成,整个拍摄制作仅14天。

“短精快”本是微短剧的鲜明标签,但在生产过程中常常遇到审批周期长、译制效率低、多平台适配慢等现实瓶颈。长沙用“文化+科技”打造产业“效率引擎”,重塑微短剧从创作到出海的全生命流程。

万兴科技音视频多媒体大模型“天幕”

创作环节,万兴科技发布的全国首个音视频多媒体大模型“天幕”,实现文生视频、多语言翻译,为短剧创作装上“AI加速器”。

筹备环节,蓝风微短剧基地自主研发的“影嗅”AI平台可以实现智能选角、剧本评估、票房预测、物联网调度等,只要输入剧本角色特征,系统便能在10秒内从5000名签约演员中,筛选出契合度高达85%的人选。

拍摄环节,马栏山构建了全国最大的数字影棚集群,剧组在一方影棚即可拍到黄浦江的夜景、东京塔的清晨、塞纳河的黄昏等“量身定制”场景。

剪辑环节,湖南拾意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影视创作后期前置”系统,将剪辑、调色、特效等后期环节提前至拍摄阶段,实现“开拍即开剪”。

审批环节,马栏山依托中国V链网络剧片智慧服务平台的国产大模型技术,对剧本和成片进行“双敏感筛查”,实现“前置合规审核”,备案时间从1至3个月压缩到3至7天。

分发环节,马栏山整合园区技术资源,推出自动化转码工具,一键适配多平台规范,累计完成100万小时视频转码。

出海环节,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自主研发的AI译制技术支持22种语言翻译,准确率超95%。一部120分钟的微短剧,传统人工译制需1至2周,AI技术仅需3至4小时。目前,该技术已助力2500余部作品登陆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资源聚合 价值裂变

“雨林型”生态圈加速成型

微短剧是产业链,更是生态圈,长沙以“生态思维”布局,秉承“缺什么补什么”宗旨,“瞄准”微短剧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难点”一一破题。

缺政策护航?湖南省广播电视局端上8道“硬菜”,助力微短剧行业在湘发展,望城区、天心经开区、长沙县也纷纷搭起“政策天梯”。

缺资金活水?马栏山视频文创园组建1亿元“马驹计划”专项资金,扶持有潜力的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并设立5亿元产业引导基金,为成长期、扩张期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入选“马驹计划”后,湖南拾意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从8人发展到57人,7天可生产一部微短剧,3个月创收超300万元。

缺人才支撑?湖南天合智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与20余所本科院校开启联合办学,铜官竖店每年招收约千名在校生驻场实训,为微短剧产业输送“新鲜血液”。

缺合作伙伴?芒果TV面向全行业启动千部IP联合创制生态计划,合作方可获得项目开发成本最高50%的平台投资,剧集上线后还可获得奖励。

产业合作签约

如今,在长沙各大微短剧基地,承制公司、服化道、设备租赁、后期制作等上下游企业正不断聚集,全面构建起集微短剧协拍服务、审核备案、版权登记、剧片交易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形成一个个“雨林型”生态圈。

同时,长沙还以创新姿态回应国家“微短剧+”战略期待,奋力书写“产业重生录”。

望城区通过“短剧+文旅”预计吸引游客20万人次,带动消费超2亿元;芙蓉区将影视文化产业引入三湘南湖大市场,通过“短剧+电商”辐射带动商户提高销售额;长沙县将传统商业空间转化为沉浸式影视主题新消费场景,让消费者在逛商场的同时体验“偶遇剧组”惊喜,还有机会参与短剧拍摄……“小屏幕”向多元领域延伸,成为了撬动“大经济”的有力杠杆。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