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顾楚生跪在楚瑜面前时,手指在袖中掐出了血。他以为眼泪能换来原谅,却忘了卫韫当年是踩着刀尖走进北岐皇宫的。
顾楚生跪在楚瑜面前时,手指在袖中掐出了血。他以为眼泪能换来原谅,却忘了卫韫当年是踩着刀尖走进北岐皇宫的。
这男人最可怕的不是变心,是把变心说成迫不得已。
原著里写他退婚那日,楚瑜在雪地里站了三个时辰。他隔着窗棂看,手里攥着宁国公府的聘礼单子,对自己说"这是为了楚家好"。三年后王琳琅母家失势,他转头就忘了当初"迫不得已"的借口,只记得自己"错过真爱"。
剧版加了场戏:顾楚生醉酒后把楚瑜的旧帕子扔进火盆,又疯了一样徒手去抢。火星子溅到脸上烫出疤,他对着镜子说"这是她欠我的"。
卫韫那边完全是另一个物种。
北岐皇宫那场戏拍了七天,演员后来采访说:"最后不是演,是真疼。"原著更狠,卫韫被铁钩穿肩吊在城楼上,还笑着对楚瑜做口型"别看"。这人从始至终没算过账,连命都懒得计较。
心理学上这叫"目标导向型人格",顾楚生是"自我合理化型人格"。前者行动跟着目标走,后者目标跟着解释变。
所以顾楚生永远有说辞:
- 退婚是"保护楚瑜"
- 娶王琳琅是"保全家族"
- 回头是"弥补过错"
卫韫连借口都懒得找。楚瑜被围困时,他直接带兵冲阵,副将喊"这是谋反",他拔剑就砍了传令兵。
剧里有个细节:顾楚生偷看楚瑜给卫韫包扎伤口,手指在门框上抠出五道血痕。镜头特写他眼神——不是后悔,是怨恨。怨恨楚瑜为什么没被他的"苦衷"感动。
大结局预告有场对峙戏。顾楚生举着当年退婚的信物问:"若我早知今日……"卫韫直接拔剑劈了那玉佩:"你早知今日,只会更早退婚。"
这话杀人诛心。
现代人谈恋爱,十个有八个是顾楚生。把权衡说成无奈,把自私说成成熟,把错过说成缘分不够。卫韫这种早绝种了——现在谁还会为另一个人,把前途、性命、名声全押上?
所以看剧时弹幕都在骂顾楚生,转头在现实里,还不是"父母反对""异地太累""给不了未来"。
人性这玩意儿,古今通用。
来源:月雨玲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