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毕竟在当下的社会情境中,如果一味使用阶级这种以经济利益为对立核心的社会根本性分化词汇,不仅会让人感受到过分尖锐,也更容易被人扣上一个鼓动社会对立的大帽子。
面对是使用“阶层”还是使用“阶级”这两个看似相同却又完全不同的两个词,笔者几乎纠结一天一夜来反复权衡利弊与得失。
相对于当前社会中几乎销声匿迹的阶级,以职业、收入、教育和社会地位进行划分的社会分层更加温和也更加细化。
毕竟在当下的社会情境中,如果一味使用阶级这种以经济利益为对立核心的社会根本性分化词汇,不仅会让人感受到过分尖锐,也更容易被人扣上一个鼓动社会对立的大帽子。
一般来说,几乎可以被归入历史的阶级,大多被用来强调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下的对立性与冲突性,比如旧时代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地主阶级和佃农阶级。
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当从上到下不再强调敌对只强调差异性后,便有了像中产阶层、蓝领阶层、知识阶层、精英阶层这些以现代社会学为基础,根据职业、收入、教育、声望等指标进行分类的阶层。
或许会有不少人认为相对于流动几乎为零的阶级,几乎将对立完全弱化到无感的阶层,是存在努力即可流动这种可能性的。
可在《四喜》这部所谓的当代都市剧中,我不仅看到了阶层常常会提及的中产、蓝领、知识、精英这些阶层,更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阶层固化,什么叫跨越阶层难如登天,什么叫在看似柔和的阶层面前,即便是活生生的人,也可以成为被物化后的工具。
相比起要被弟弟和父母不断“啃噬”的许知夏,从小就被亲生父母“抛弃”的沈明珠或许是幸运且幸福的。
与养父母生活了这么多年,或许是从来没有经历过大姐许知夏的万分之一,沈明珠不仅在所有人面前表现出了超越大多数人的纯洁,也为《四喜》这部剧树立起了一个近乎圣女一般的形象。
相比起这个几乎是在蜜罐里泡大的妹妹,被生活磨砺到完全没有脾气的许知夏,不仅圆滑还会时不时给人一种市侩的即视感。
或许像沈明珠这样的家庭顶破天只能算是中产阶层,或许像许知夏这样的家庭最多也只能算是蓝领阶层,或许像胡刚这样的老实人勉强能算是知识阶层,或许像我们这样的普罗大众只能用“再富有的精英阶层,也会有更多的痛苦与不堪折磨着他们”来自我解释。
可现实真如我们所想的这般痛苦吗?现实真如《四喜》中展现出来的这般不堪吗?也许这一切只是缓和阶层对立凭空虚构出来的也未可知。
也许像何丽华这种眼高于顶的精英阶层婆婆只是一种艺术上的夸张,也许我们该用冯建奇并没有因见义勇为牺牲导致冯家分崩离析来看待精英阶层,因为这种类似于“天灾”般的意外,大多数情况发生在精英阶层之外的阶层可能性更大。
是的,或许像冯家这种所谓的精英阶层会因为子孙后代择偶闹到鸡飞狗跳,可最终的结果无非是有钱的一方忍痛娶回灰姑娘而已,至于灰姑娘结婚之后的遭遇如何,只能看公公、婆婆或老公对自己有多久的新鲜感和耐心了。
如果沈明珠有一天人老珠黄青春不再,如果冯建奇有一天因为家庭琐事不断与海誓山盟的妻子发生口角,试问今天看起来因爱走到一起的跨阶层婚姻还能走多远?
在精英阶层婆婆的眼中,无论自己的儿子与沈明珠这个未亡人有多恩爱,她都是为冯家延续香火的工具人,只要她能保住肚子中冯家唯一且真正的血脉,什么要求与条件都是可以忍受与接受的。
即便父亲和母亲都曾对女儿冯美奇说过“你是冯家最后的支柱”,可如果有一天沈明珠生下来的是个儿子,如果有一天沈明珠的儿子长大成人,今天的冯美奇真能凭借女儿这个身份继续成为冯家的支柱吗?
面对同姓氏、同血脉这样的条件,都能让精英阶层出现家庭内部因为利益纠纷产生争斗,更何况是像沈明珠这样的外人与未亡人,更何况是像胡刚这种老实巴交的所谓知识阶层。
别说是像何丽华这种将眼高于顶显露于外的强势婆婆,即便是看起来通情达理的公公冯志,细品他的话里行间也并没有对这个未亡人儿媳妇有多么喜欢或认同,只是因为自己的儿子喜欢,只是因为她肚子里有怀有冯家的血脉与骨肉。
或许这就是阶层带来的桎梏,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说阶层几乎是无法凭借努力跨越的。
曾经的许家,因为儿子入狱,因为儿媳妇大出血,因为家中经济条件不允许,只能将龙凤胎中的女孩送给沈家抚养,却不会将能传承许家血脉的男孩送给沈家抚养,可到头来即便送走了一个女儿,沈家依旧因为儿子结婚所需要的婚房和彩礼一筹莫展。
相比起沈胜利替许大成交上大几千块钱的罚款却不说不要,当冯家用俯视的态度看着许家时,如果何丽华知道沈明珠还有一个连沈家都不如的冯家血亲,又会用怎样的态度与眼光去看待冯家呢?
也许我们并不承认精英阶层眼中,所有一切都是可以被“物化”的工具,但现实往往就是如此真实地啪啪打着我们的脸,因为在《四喜》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只是被物化成生育工具的沈明珠,也不仅仅只是被物化成顶梁柱的冯美奇,即便是在物化着别人的何丽华,又何尝不是一件被物化的工具呢?
关于《四喜》的解读暂时先写到这里,更多精彩解读且听下回分解。
若觉得文章不错,希望您可以点赞、分享与关注哦,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花煜寒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