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播。该剧以1949年至1950年间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烈士真实潜伏事迹为蓝本,揭秘了隐蔽战线斗争细节,书写了特殊时期隐蔽战线无名战士群像。
转自:团结报
□ 庄楠菁
近日,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播。该剧以1949年至1950年间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烈士真实潜伏事迹为蓝本,揭秘了隐蔽战线斗争细节,书写了特殊时期隐蔽战线无名战士群像。
剧中,民进先辈万景光的角色塑造尤为动人,他在历史洪流中坚守信仰,展现出民进会员的初心与担当。而在剧外,另一位民进会员的身影同样熠熠生辉——民进厦门市委会副主委、厦门布袋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庄晏红。作为该剧的民俗顾问,她为剧集注入文化元素。
木偶戏牵起合作纽带
庄晏红与《沉默的荣耀》剧组的缘分始于2023年金鸡奖。中国电影家协会组织艺术家在厦门采风,众多电影人走访弘晏庄木偶艺术馆。庄晏红与年逾八旬的父亲庄陈华——一位毕生致力于布袋木偶戏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到访的导演杨亚洲等电影人表演了经典片段,方寸舞台上的指尖艺术令他们深受震撼。
在《沉默的荣耀》筹拍阶段,杨亚洲第一时间联系了庄晏红。“他很想将布袋木偶戏和闽南文化融入剧中。”庄晏红说。
剧中,庄陈华亲自登台表演布袋木偶戏。庄晏红表示,父亲虽然年事已高,但对艺术的热爱从未减退,“能够参与这样一部反映隐蔽战线斗争的作品,我们感到非常荣幸”。
“在我父亲那一辈的福建人中,吴石将军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对庄家父女来说,剧集通过布袋木偶戏这一闽台共同的文化遗产,展现了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底蕴,意义非凡。
场景再现闽台记忆
《沉默的荣耀》在福建特别是厦门、漳州多地取景,借助闽南地区建筑与风情,复刻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风貌。为营造真实的历史氛围,剧组在场景还原与民俗呈现上下足功夫。
“布袋木偶戏、阵头、闽南狮阵等民俗艺术都是从闽南传至台湾的,在台湾传承至今。”从筹拍到拍摄过程,庄晏红多次与剧组的编剧、导演、舞美、演员等深入交流,并邀请专业人士展示相关民俗艺术。“比如,有一场踩街的戏,最开始剧组想采用这几年比较火的民俗表现模式,我提议用闽南的阵头和闽南狮阵,因为这样更贴近真实历史,也更能表现剧情和人物内心的情感。”
剧中那座多次出现的精美彩楼,正是庄晏红所在的弘晏庄木偶艺术馆的“镇馆之宝”,按照台湾20世纪三四十年代原型1:1手工打造,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艺人匠心。这种对历史文化细节的严谨态度,最终使剧作呈现出原汁原味的闽台生活图景。
指尖承载家国情怀
在《沉默的荣耀》中,布袋木偶戏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是角色情感的重要载体。在庄晏红的建议下,剧组安排了三场关键的木偶戏:第一场是白天戏,吴石观看《白蛇传》中白蛇青蛇搭救许仙的片段;第二场是夜戏,吴石在雨中观看《华容道》,对应着曹操走投无路的心境;第三场则是热闹的街头戏,展现出那个年代台湾的真实生活场景。庄晏红还参与配乐遴选、录制工作,以传统锣鼓节奏烘托人物情绪变化。
拍摄过程中,主演于和伟自发设计了一场狱中以手指模拟木偶动作的戏份。“他看完我们的表演后,产生了这个创意。我手把手地教了他一些手型。”庄晏红对这个设计非常赞赏,“这一片段十分细腻地表达了吴石将军当时的心境”。
作为民进会员,庄晏红始终将文化传承视为己任。《沉默的荣耀》在厦门鼓浪屿开机,在集美等多地取景,展现了丰富的闽台文化元素。于和伟在剧中用闽南话演唱《走三关》等细节,也让这部剧充满了浓郁的闽南风情。庄晏红认为,这种文化植入是自然而必要的。“闽台文化一脉相承,通过影视作品展现这种联系,能够让更多人了解两岸共同的文化基因。”
在庄晏红看来,这种文化传承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荣耀”。“就像剧中那些隐蔽战线的先烈们一样,文化传承者也在默默无闻地守护着民族的根与魂。”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