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隔多年后,再次看《明朝那些事儿:一》,依然的热血沸腾,之前的记忆中对朱棣的印象特别好,而这次看时完全颠覆了这种印象,豪杰跌落成卑劣小人的感慨,当然能力还是有的,只是能当上皇帝运气着实占了不少。而不得不钦佩朱元璋,开国皇帝的魅力真的不容小觑,能在乱世中胜出,不
时隔多年后,再次看《明朝那些事儿:一》,依然的热血沸腾,之前的记忆中对朱棣的印象特别好,而这次看时完全颠覆了这种印象,豪杰跌落成卑劣小人的感慨,当然能力还是有的,只是能当上皇帝运气着实占了不少。而不得不钦佩朱元璋,开国皇帝的魅力真的不容小觑,能在乱世中胜出,不仅仅是天时、地利、人和,毫无疑问和他的能力、眼界也分不开。
第一部自然是以朱元璋的故事为主,从贫民到皇帝,那是一条以命相搏的血战之路,作为平民的朱元璋但凡有所选择,都不会走上提着脑袋争天下的险峻之路,可是命运迫使他别无他择,家人活活被饿死,做和尚也不得安生,乱世出英雄,乱世逼着人上战场去浴血奋战,成者为王,败者以命相送。
与朱元璋相抗衡的有陈友谅、张士诚等,以及元朝,朱元璋的名字也很有意思,诛杀元朝的璋(武器的象征)。毫无疑问陈友谅是最强劲的对手,实力也远在朱元璋之上,战船的宏伟让人瞠目,可是命运不济,在最关键的鄱阳湖水战时,他竟然忘记读一读三国了,犯了和曹操一样的错误,将巨型船只锁在一起,让人看的连连叹息。而洪都保卫战,守将朱文正在双方实力悬殊的情况下,能守住洪都城,也是一个奇迹。
在这些战役中,有着优秀的将领、谋士,像徐达、刘伯温、常遇春、常茂、李善长、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等等,随便挑一个出来都令人闻风丧胆。书中对如何成为优秀将领给予了描述,毫无疑问,理论知识必不可少,实践出真知,冷静与理智的心态,以及坚强与自律等等,然后才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容不得一点失误。
神仙打架的缭乱似乎只出现在故事的开篇,一个有力的领导,身边全是得力的干将,是怎样的体验啊?可是任何事物都是利弊两面的,骁勇善战的将领们在太平盛世又显得刺目了,能力越大者反而越无法善终。朱元璋是一个心思缜密、为子孙后代考虑太过深远的人,再加上他的贫苦出身,所以明朝的政策一点一点地要遂他心愿才罢休,废除丞相制度,实行中央集权架构;严令禁止宦官干政;对开国功臣抱以猜忌、打压的态度,一个个被剥离政权中心,以及让大臣失颜面的廷杖。
打天下不易,守天下更不容易,朱元璋太想建立一个千秋万代的朝代了,只可惜世上没有绝对的利好,过犹不及,那些他眼中的完美制度延续到子孙后代上成了灾难,内阁的权力照样只手遮天,还使得宦官在明朝格外的嚣张,正所谓怕什么就会发生什么。再说,除了朱元璋和朱棣是战场杀出来外,后世的皇帝都是锦衣玉食之中成长起来的,早已失去了先辈的气场与魄力,皇帝的任性一个比一个有趣。
这本书的后半段主要讲述的是朱棣如何夺得政权,其实吧,朱允炆也不是吃素的,刚上台就开始对叔叔辈们动了起来,积极推行削除藩王政策,周王、代王、齐王、湘王、岷王等相继被废为庶人或自焚而亡。毫无疑问,燕王朱棣很快也难幸免,两方势力在一开始就不对眼,朱棣率先撕破了脸,可是朱允炆在这时刻又要起了脸,颁发了一道“勿杀朱棣”的命令,这真的是朱棣的护身符啊,没有这道懿旨的话,在靖难之役中,朱棣不知要死多少回了。
命运就是这么神奇,无可更改,无可追究,只能接纳既成的事实,这就是命。腥风血雨的时代,让人胆颤性命堪忧,也让人梦幻成为枭雄的机会,是残忍也是理想,所以客观地看待历史时,才能更加真实地看到如今的我们,没有完美的人与事,永远都是一把双刃剑,当然人永远都是主体,是最有价值的创造者与抒写着,没有伟大与渺小,都只是历史的过客而已,终将写下属于自己的诗篇。
最近在看易中天的《品三国》,袁绍的失败真的汗颜,实力远在曹操之上,只可惜善妒、听不进箴言、不善用人,导致内讧、外失策,队友很重要,也要有成大事者,要不然是:兵蠢蠢一个,将蠢蠢一窝的感叹。
来源:Justsos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