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见深的形象被《明朝那些事儿》刻画得颇为负面。这就如同评价一个成绩不错但偶尔调皮捣蛋的学生,只字不提其优点,却把缺点一一罗列并放大。在这样的描述下,朱见深仿佛被塑造成了一个昏庸无能、不务正的帝王形象。
《明朝那些事儿》是否黑了朱见深?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黑得相当彻底。
朱见深的形象被《明朝那些事儿》刻画得颇为负面。这就如同评价一个成绩不错但偶尔调皮捣蛋的学生,只字不提其优点,却把缺点一一罗列并放大。在这样的描述下,朱见深仿佛被塑造成了一个昏庸无能、不务正的帝王形象。
朱见深的庙号是明宪宗。“宪” 在古代是一个相当褒义的词汇,纵观历史,获得 “宪宗” 庙号的人屈指可数。不算大理段氏,仅唐宪宗李纯、元宪宗蒙哥,加上朱见深也就四人。唐宪宗李纯开创了元和中兴,让饱受藩镇之苦的中晚唐得到了难得的喘息机会;元宪宗蒙哥引领蒙古第三次西征,被西方誉为 “上帝之鞭”。从这些人的能力和历史地位来看,朱见深能差到哪儿去呢?他怎会是那个只知道修仙炼丹、宠爱大龄妇女、朝堂上群魔乱舞的昏庸之辈?
实际上,真正的称呼应该是 “成弘中兴”。成化和弘治两朝,与明孝宗维持稳定不同,成化帝才是将父亲朱祁镇留下的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重新拉回正轨的关键人物。
朱见深在位期间,有着诸多重要的政治举措。
在政治方面,他大力整顿吏治。朱见深深知官员队伍的廉洁与高效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于是对官员的考核和选拔极为重视。他坚决打击贪污腐败现象,对于那些在任期间有贪污行为的官员绝不姑息,一经发现便严惩不贷。他通过严格的审查制度,查处了一批在地方上贪污受贿的官员,有效地净化了官场风气。
在军事方面,他积极维护边疆稳定。面对北方蒙古部落的威胁,朱见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边防建设。他派遣将领率军抵御蒙古入侵,同时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军事管理。在对蒙古的作战中,朱见深指挥得当,多次取得胜利。他成功地收复了河套地区,使得明朝的边疆得到了巩固。
在经济方面,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朱见深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他减免了一些农民的赋税,使得农民能够安心生产。
在文化方面,他重视文化教育。朱见深积极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鼓励学术研究和文化创作。他支持教育事业,兴办学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他在文化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那么为何好好的 “成化中兴” 被削减了呢?这其中有着诸多复杂的原因。成化帝曾出兵东北,对女真(后来爱新觉罗氏的祖先)进行了严厉打击。他采取了一系列手段,一边将建州女真首领董山等人忽悠到京城,一边暗中组织军队绞杀,还联合朝鲜友军,三管齐下,差点让建州女真部落除名。
清朝对成化帝刻意淡化,这不难理解。除了清扫东北,成化帝还出兵蒙古,平定广西大藤峡的瑶民起义,设置郧阳府,安置百万流民。他为于谦平反,重用商辂等贤臣,还恢复了曾废掉自己太子地位的叔叔朱祁钰的帝号。
即便备受诟病的西厂,其设立也是为了惩治贪腐。电影里雨化田的原型西厂厂督汪直其实是个文武双全的奇才。正因为真实的朱见深与《明朝那些事儿》中的形象差距太大,所以网络上又将他过度拔高,各种 “明代小汉武” 的称号接踵而至。但这确实有些过头了,朱见深虽有能力,但也并非英明神武。
朱见深执政能力随着工作年限不断进步,并非一开始就那么英明神武。例如解决广西瑶民起义,花了整整8年,最后采用地方自治、土官管理、流官杂用的方式。
他晚年昏庸也是事实,重用万安等尸位素餐之辈,纸糊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大量设置皇庄侵占民田,沉迷修仙大肆招揽方士。
国榷作者谈迁也承认朱见深存在不少失德之处,但也认为总体于全照无大损也。关于朱见深的爱情,备受诟病的是他喜欢比自己大17岁的万贵妃。万贵妃毒害皇子等传闻并非出自明实录,而是万历年间内阁大学士于慎行的《谷山笔塵》,且作者最后还称是从宫中老太监那里听来的。这可信度实在不高,连乾隆都觉得可信度低,所以被塞进了明史。
从历史的角度看,朱见深的爱情其实有着独特的背景。他从小太子之位被废,父亲被囚禁在南宫,在惶恐中度过了七年。在这段艰难的时光里,万贵妃给予了他悉心的照料和陪伴。这种情感是真挚而深厚的,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昏庸或心理变态。
朱见深在其执政生涯中,既有过辉煌的成就,也有过失误。他在处理国家事务、应对各种挑战时,展现出了一定的能力和智慧。同时他也有普通人的情感和欲望。
在评价朱见深时,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他。不能仅仅因为《明朝那些事儿》的片面描述,就对他进行简单的否定。他的历史地位和贡献应该得到公正的评价。
总之,朱见深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他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他的故事充满了曲折和传奇,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们应该以更加全面、客观的态度去认识和理解他,从而更好地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来源:神经外科周医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