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8岁老演员第8次被弹幕骂上热搜,只因为演了个和尚,屏幕里还没开口,满屏先飘“凶手就是他”。
68岁老演员第8次被弹幕骂上热搜,只因为演了个和尚,屏幕里还没开口,满屏先飘“凶手就是他”。
这口锅扣得比前两季还快。
成佛寺案刚播两集,失踪舞阳、半夜哭声、密道机关,三条线索全指向广笑。
观众手速更快,弹幕刷到演员本人微博,沈保平凌晨上线,发了一张双手合十表情包,配文只有五个字:贫僧真不会。
有人统计,三季下来,广笑被怀疑的次数比真凶还多。
第一次是壁画藏尸,第二次是铜钟滴血,这回干脆升级成密室失踪。
编剧把线索摆得明明白白,镜头一到方丈就拉特写,背景音乐瞬间阴森。
观众条件反射,直接宣判。
可镜头拉回人物,广笑连鸡都不敢杀。
听见哭声先抖手,看见血就闭眼,被裴喜君拒绝上香,原地尴尬搓佛珠。
68岁的人,演社恐演得比年轻人还真,嘴角一抽一抽,把怕事写在脸上。
就这样,还是逃不掉背锅命运。
问题出在编剧的套路。
国产悬疑怕观众猜中真凶,干脆把最老实的人扔出来挡枪。
线索故意留一半,镜头故意给得多,观众一讨论,流量就翻倍。
广笑成了工具人,每次出场都自带“快来怀疑我”标签。
演员演得越无辜,观众越觉得他在装。
沈保平不是第一次经历。
三十年前他演《甄嬛传》太监,被观众骂到不敢出门。
后来演《步步惊心》老臣,又被说成心机深。
其实他把每个小角色都写人物小传,太监为什么弯腰,老臣为什么抹泪,本子空白处写得满满当当。
这次演方丈,他提前去寺庙住半个月,跟着和尚四点起床上早课,学敲木鱼,学捻佛珠,就怕手势出错。
结果戏播了,没人聊细节,只问你是不是凶手。
观众也不是真傻,只是追剧需要情绪出口。
生活够累了,看个剧还得烧脑,不如直接骂和尚省事。
弹幕一刷,情绪释放,第二天继续上班。
演员成了出气筒,角色成了靶子,真正的反派躲在镜头外偷笑。
成佛寺案还没结案,有人已经翻出预告片,一帧一帧找线索。
有人发现方丈袖口沾了灰,有人说他念珠少一颗,还有人把演员采访截出来,说他说谎时眨眼频率不对。
沈保平要是看到这些,估计又得连夜上线,再发一张表情包。
其实最冤的不是被骂,而是被剧透。
国产悬疑最爱反转,越老实的人越可能是终极大boss。
万一最后一集真把广笑写成黑化,观众会立刻跳出来:早就知道!
演员前面所有的委屈都成了铺垫,演技成了笑话。
到时候没人记得他68岁还熬夜背台词,只记得他最后那个冷笑。
真相比反转更值钱。
观众需要的不只是惊吓,还有尊重。
把老实人反复拎出来当烟雾弹,一次两次是套路,三次四次就是侮辱。
悬疑剧的核心不是猜谁是凶手,而是看人性怎么被撕扯。
如果只剩套路,再精彩的密室也只是一场空。
剧还剩十集,广笑能不能洗白,编剧说了算。
观众能做的是少一点弹幕审判,多一点耐心。
下次镜头给到和尚,先别急着骂,看看他手指有没有抖,眼角有没有泪。
68岁的人,演害怕演得比你还真实,就冲这点,值得一句谢谢。
至于真凶是谁,重要吗?反正骂完和尚,流量已经到账。
来源:影视小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