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500万次播放,一条老街的营业额直接涨65%,这哪是纪录片,分明是给南岸区打了针肾上腺素。
8500万次播放,一条老街的营业额直接涨65%,这哪是纪录片,分明是给南岸区打了针肾上腺素。
我上周六下午四点去下浩里,门口那家小面馆排队排到马路对面。
老板一边下面一边吼:节目播完第二天,他连板凳都加了三排。
隔壁卖香囊的大姐更狠,直接把“篆香体验”四个大字贴在门头,价签从38改成68,照样卖空。
黄葛古道更离谱,我七点上山,前面已经有人打着手电拍日出,说是要复刻电视里那一幕“雾中提笔”。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把那几集当教材,我一点不意外。
它最狡猾的地方是把“诗”拆成烟火味:镜头先给一株黄葛树,再切到吴景娅写的老家书,最后落在她手里那杯盖碗茶。
观众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被塞进出租车,直奔南山。
抖音上48.6万赞的那条视频,其实就是拍了个拾己书局的窗边位,配文“坐这儿发呆,李白来过”,评论区一水儿的“马上安排”。
一句话,它把“文化”翻译成“打卡”,翻译得比谁都顺。
更绝的是海外版。
法国普罗旺斯电视台买版权,我第一反应是:他们看得懂“巴渝”两个字?
后来想明白了,人家买的不是诗,是流量配方——怎么把一条破石板路拍成奢侈品广告。
南岸区文旅委顺势推出三条新线路,西悦盒子那站干脆摆了张节目同款长桌,扫码就能听配音版《夜泊南岸》。
我试了下,旁边小姑娘听完直接花128买香,一边付账一边问“这味道是李白同款吗?
”工作人员脸不红心不跳点头,我差点笑出声。
热闹归热闹,也有冷数据。
南山植物园周末预约冲到95%,可周一下跌回30%,落差比过山车还陡。
节目带来的热度像一阵风,把叶子吹起来,风一过就落地。
老街商户现在最怕“审美疲劳”,毕竟再美的诗也扛不住天天念。
我下山时听见两个摊主聊天:一个说准备把门头换成“诗行长江”霓虹灯,另一个摇头,说再等等,万一明年拍北岸,咱们不就成过气网红?
说到底,8500万播放救不了房租,65%涨幅也撑不过四季。
真正留下来的,是有人愿意为了那三分钟镜头,多走一段夜路,多喝一杯茶,多记住一棵树的名字。
风会停,诗能活多久,得看南岸自己会不会写下一行。
来源:快乐比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