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联合早报》一篇文章说:“中央电视台也在台湾光复80周年当天,公布将在2026上映的电影《澎湖海战》首支预告片。该片被视为中国大陆继谍战电视剧《沉默的荣耀》之后,又一部针对台湾心理战的影视作品。”
《联合早报》一篇文章说:“中央电视台也在台湾光复80周年当天,公布将在2026上映的电影《澎湖海战》首支预告片。该片被视为中国大陆继谍战电视剧《沉默的荣耀》之后,又一部针对台湾心理战的影视作品。”
一部在大陆热播的谍战剧,为何被外媒解读为对台心理战作品呢?
这种观点的形成,源于该剧在题材选择、叙事策略和价值观传递上的特殊性,并且在台海关系的敏感点上推出,可能更让人浮想联翩。
一、题材与现实的高度映照
《沉默的荣耀》以国安斗争为背景,展现了隐蔽战线工作者维护国家安全的故事。剧中涉及境外势力干预、内部渗透等情节,与当前两岸关系中的现实挑战形成微妙呼应。外媒注意到,该剧在刻画斗争复杂性的同时,始终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这种叙事框架被解读为对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原则的隐性强化。
二、叙事手法的象征性
该剧通过人物命运与国家安全的紧密绑定,构建了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不可分割的叙事逻辑。主角在困境中坚守信仰的刻画,被外媒视为对“忠诚”与“统一”概念的潜移默化传递。尤其剧中反派角色的设定与某些境外势力行为模式的高度相似,更被看作是对现实政治的影射式表达。
三、文化产品的战略定位
在两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沉默的荣耀》作为一部制作精良的主流剧集,其传播效果远超传统宣传方式。外媒认为,这种通过文化产品传递政治理念的做法,符合“讲好中国故事”的战略导向,既规避了生硬说教,又能实现价值观的有效渗透。
四、两岸语境的不同解读
该剧在两岸观众中引发不同反响。大陆观众更多关注剧情张力和演员表现,而台湾部分观众则对剧中的政治隐喻更为敏感。这种解读差异恰恰凸显了两岸在历史认知和身份认同上的分歧,也为外媒的“心理战”解读提供了土壤。
五、国际传播的认知滤镜
西方媒体习惯于从地缘政治视角解读中国文化产品,往往过度聚焦其政治属性而忽略艺术价值。《沉默的荣耀》被贴上“心理战”标签,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际舆论场中对中国文化输出的既定认知框架。
需要明确的是,将文化作品简单归结为“心理战”工具,既忽略了作品的艺术独立性,也低估了观众的判断力。
《沉默的荣耀》的成功,本质上源于其制作水准和叙事能力,而非单一的政治诉求。在两岸文化交流中,我们更应关注作品如何促进相互理解,而非过度政治化解读。
正如国台办所言,两岸同胞应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的文艺作品应当成为沟通的桥梁,而非被曲解为斗争的武器。
我们两岸观众对于《沉默的荣耀》不同解读,我们不妨抛开预设立场,从艺术本身发现其价值。
客观来说,《沉默的荣耀》之所以引起轰动,一方面和电视剧高质量水准有关,另一方面也和中国官方第一次开闸同意涉及台湾真实历史事件电视剧的“破天荒”有关,所以《沉默的荣耀》引起不同解读,也在情理之中。
来源:星河倾城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