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知你是否留意过,中国历史剧的版图上存在一片奇特的空白,我们看过大唐的繁华、大宋的风雅,甚至春秋战国的纷争都被反复演绎,但一个持续近百年的元朝却鲜少出现,即便出现也多是惊鸿一瞥的背景存在。[沙尘暴]
不知你是否留意过,中国历史剧的版图上存在一片奇特的空白,我们看过大唐的繁华、大宋的风雅,甚至春秋战国的纷争都被反复演绎,但一个持续近百年的元朝却鲜少出现,即便出现也多是惊鸿一瞥的背景存在。[沙尘暴]
这种缺席并非偶然,当创作者将目光投向元朝,会发现这里横亘着几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当代观众习惯在历史剧中寻找情感连接,但元朝推行的“四等人制”——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的等级序列,让这种连接变得复杂,若以蒙古贵族为主角,现代观众难以认同统治阶层;若以汉人为主角,故事又难免笼罩在压抑的阴影下。
史料匮乏是另一个现实难题,元朝立国九十八年,更替十一位皇帝,因蒙古传统重武轻文,加上宫廷政变频繁,许多历史事件缺乏详细记载,明初编纂的《元史》仅用一年零几个月完成,错漏之处颇多,而元代皇陵至今无一发现,使这段历史更加难以考究。
文化差异同样是创作障碍,游牧民族有“收继婚”习俗,弟娶庶母或弟娶嫂嫂,与中原儒家伦理形成尖锐冲突,如何在尊重历史真实与照顾现代观众感受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创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从市场方面元朝题材也面临挑战,相比家喻户晓的明清故事,元朝历史对大众显得陌生,没有知名IP加持,缺乏观众熟悉的文化背景,这样的项目在资本面前往往缺乏说服力,平台方也会担忧收视率。
但也有一些“曲线救国”的方式,从文化角度切入,通过元曲、元杂剧等艺术成就来展现元代社会风貌,这种避开敏感政治叙事的迂回策略,或许能为元朝历史的大众传播打开新局面。
元朝海上贸易的繁荣同样值得关注,泉州港的万国商船,东西方技术的交流碰撞,这些元素都能构建出丰富多彩的历史图景,通过避开敏感的政治议题,聚焦于经济、科技、艺术等领域的成就,或许能找到与当代观众的连接点。
在这个文化消费日益多元的时代,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找到更能引起共鸣的讲述方式。元朝这段多元文化碰撞、交流、融合的历史,其实包含着许多尚未被发掘的精彩故事,等待着有创见的创作者去发现和诠释。
了解了这些事情,广大网友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说得太对了!我早就想看了,比如拍拍郭守敬搞天文水利,或者元曲大家关汉卿的故事,多好的题材啊,为啥非要盯着宫廷斗争不放呢?”
“从市场角度看确实难,现在生活压力这么大,谁下班回家还想看那么憋屈的剧啊?《康熙微服私访记》那种下江南惩贪官多爽,元朝剧主角搞不好自己先被‘惩’了。”
“作为一个蒙古族,心情复杂,我们的历史和文化非常丰富,不止有征战,但确实担心被拍成‘野蛮人’或者被过度汉化,希望有一天能看到真正尊重历史的优秀作品。”
“行业内人来悄悄说一句,楼主分析到点子上了,剧本不是问题,关键是立项会上,平台方一听‘元朝’俩字,眉头就皱起来了,风险评估直接拉满,真没人敢赌。”
“过审确实是个大问题,‘收继婚’这种习俗,你拍得真实吧,说你博眼球;不拍吧,又说你不尊重历史,制作方里外不是人,干脆不碰最安全。”
如果让你来策划一部元朝背景的影视剧,你会选择拍哪个人物或哪个方向,才能既避开这些“坑”,又能精彩地讲好元朝故事呢? 在评论区聊聊你的创意吧!
信源:大象新闻
来源:扶苏秘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