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剧中,德英不慎被识破身份后,毫不犹豫跳海的那一幕,让无数观众都深深震撼,更是忍不住泪目。值得一提的是,她并不是完全虚构的人物,在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位烈士,叫董健民。
最近,“2025中国广电视听精品之夜”在北京举行,现场也发布了今年推荐的作品名单,果不其然,其中就有前段时间热播的《沉默的荣耀》。
剧中,德英不慎被识破身份后,毫不犹豫跳海的那一幕,让无数观众都深深震撼,更是忍不住泪目。值得一提的是,她并不是完全虚构的人物,在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位烈士,叫董健民。
更让人震撼的是,董健民牺牲的时候,并不是剧中演的那样只有一个人,而是一家三口共同就义,襁褓中的孩子,才只有2岁。
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那段历史,看看董健民这忠烈一家的事迹。
1923年,河北静海县,村头董家的土坯房里添了个丫头,父亲董绍堂给她取名叫“健民”,盼着这个孩子能够健健康康长大,将来不受欺负。
董家靠着种几亩薄田过活,但屋子里总是摆着些不一样书,那是在香港做事的叔父董秋斯寄来的。董秋斯在燕京大学念过书,早早就入了党,总是会寄回来一些鲁迅的杂文等书,这些书都成了董健民和姐姐们的宝贝。
姊妹几个常常凑在煤油灯下面翻看,不认识的字就你问问我,我问问你,慢慢地,姊妹几个就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
8岁那年,董家搬到天津城里,日子刚安稳没两年,“九一八”的炮声就炸响了。街上到处是游行的人,扎着羊角辫的董健民跟着大姐清民、堂姐仲民,揣着传单往墙上贴。
冬天的风刮得脸生疼,董健民小手冻得通红,攥着传单的劲儿却没松,生怕被巡捕看见,贴完就往巷子里躲,听见身后有人喊口号,又忍不住探出头看。
可好景不长,家里实在供不起3个孩子上学,姊妹仨只能辍学帮衬家务,唯一的盼头就是叔父的来信,信里说的“革命”“救中国”,成了她们私下里常常念叨的词。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静海沦陷,日本人的马队在街上晃,董家日子没法过了。董秋斯连夜托地下党的朋友,把侄女们从火坑里接了出来。
1939年开春,16岁的董健民跟着姐姐们挤上天津码头的英国商船,怀里揣着叔父给的《新青年》,第一次看见大海时,她趴在船舷上问堂姐:“香港的海,是不是比这儿还蓝?”船晃得厉害,她却没晕,眼里满是对未来的盼头。
到香港跟叔父会合后,董秋斯说要送她们去延安,那个信里说的“革命圣地”。
5月底,姊妹仨脱下旗袍换了工装,跟着“华侨司机归国服务团”的车队出发,车里装着华侨捐的药品,还有宋庆龄女士送的救护车。
这条路走得难,白天要躲日军的飞机,晚上怕国民党特务盘查,大姐清民身体弱,一路晕车,吃不下东西,脸色越来越差。走到贵阳城外时,身体上的病痛再加上日军不断轰炸,大姐实在熬不住了。
临终前,她攥着董健民的手,气若游丝地说:“替我去看看延安的太阳……”董健民和堂姐在路边挖了个土坑,把大姐的旧围巾埋进去,抹掉眼泪,继续往北走。
几个月后到了西安,他们又徒步跨过黄土高坡,终于在1939年深秋踏进了延安。陕北公学的窑洞没床,就铺着干草睡;没有书桌,捡来碎砖块擦干净当台面;顿顿是小米饭就咸菜,董健民却觉得踏实。她记性好,抄电报又快又准,战友们都夸“小董脑子比算盘还灵”。
1940年,董健民刚满17岁,她就入了党,后来跟堂姐聊天才知道,俩人竟是同期入党的“秘密战友”,姊妹俩忍不住互相抱着笑起来。
1941年,董健民被选进枣园机要科,在这里认识了河北老乡钟琪。
钟琪比她大2岁,是七七事变后从西安逃难来的,当初为了去延安,跟母亲磨了好久,说“咱中国人得打鬼子”,母亲才松了口。
钟琪译电稳,大生产运动时还种得一手好庄稼,夜班的时候,知道董健民怕冷,就把自己的旧棉袄悄悄搭在她椅背上;分配的面粉不多,做面糊时总多给她盛一勺。
电波的嘀嗒声里,俩人慢慢有了感情。1942年除夕,他们在窑洞里办了婚礼,没有什么宴席,战友们凑了点花生瓜子,时任社会部部长的李克农来主婚,俩人攥着手,小声说下“誓与密码共存亡”的誓言,简单却郑重。
夫妻俩成婚后第2年,儿子明明就出生了,给孩子取这个名字,夫妻俩可不是随口起的,这个名字,寓意“天就要明亮了,就要胜利了。”
小家伙皮肤白嫩嫩的,哭声也很响亮,很快就成了枣园机要科的“小明星”,大家都喜欢抱着他逗乐,连一向严肃的科长见了,嘴角也难免多几分笑意。董健民也会趁着给孩子换强暴的时候,把密码本拆成小块,细细缝进夹层里,一边缝还一边跟丈夫打趣:
“咱这娃娃,还没满月就开始给党工作了,比咱俩都早。”
那些日子,是董健民这辈子最踏实的时光。白天,她和钟琪对着电台,手指在电键上翻飞,截获的敌台情报一条接一条送出去;晚上,她抱着明明坐在油灯下核对电码,指尖冻得发僵,就凑到灯前烘一烘。
有时候明明睡熟了,她就会盯着窗外的山影发呆,轻声跟钟琪说:“等把鬼子和反动派都打跑了,咱带明明回天津,我带你去吃巷口那家的猪肉包子,皮薄馅大,一口咬下去全是汁儿。”钟琪总笑着点头,把她冻红的手揣进自己怀里暖着。
1946年10月,延安的空气突然紧张起来:胡宗南的大军快到城下了。
一天,李克农把夫妻俩叫到办公室,神情严肃地交给他们一个任务:携带升级后的“豪密”密码本,化装去大连建立秘密电台。
李克农说:“这密码是党的命根子,要是落到国民党手里,东北的地下同志就全暴露了,你们肩上的担子,比山还重。”
出发前,董健民把密码本分成两半,用油布裹得严严实实。一半缝进钟琪贴身穿的内衣里,另一半塞进明明的尿布夹层,还特意缀了块银元,她跟钟琪解释:
“万一落水,银元能带着密码沉底,绝不能让敌人捞着。”
一家三口换上绸缎衣裳,装作从延安逃难的富商,一路辗转到了青岛,登上了去大连的商船。船刚驶出青岛港,海面还风平浪静,可进了渤海湾,远处突然冒出一艘国民党炮艇的黑影。
董健民心里一紧,她不知道,是叛徒张世昌把他们的行程卖了,这艘“海澄号”炮艇,早就等着他们了。没等船上的人反应过来,“轰隆”一声巨响,炮弹击穿了船舱,玻璃碎片像刀子一样飞得到处都是。
明明突然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喊,董健民慌忙抱起孩子,手一摸后脑勺,满手都是血,一块弹片擦过,伤了孩子的头皮。
混乱中,一群荷枪实弹的特务冲上船,把乘客全赶到甲板上排成两列。钟琪趁人不注意,悄悄挪到船尾,对跟着来的交通员使了个眼色,压低声音说:“你找机会抱着空木箱跳海,一定要把消息带回组织,密码绝不能丢!”
说完,他快步走回董健民身边,夫妻俩四目相对,没说一句话,却都想起了当年窑洞婚礼上那句誓言:“誓与密码共存亡。”
董健民最后摸了摸明明冻得通红的脸蛋,把孩子往钟琪怀里送了送,一家三口紧紧抱在一起。当特务的枪口对准他们时,钟琪右手撑着船舷,用尽全身力气,带着妻子和孩子,纵身跳进了冰冷的渤海里。
海浪瞬间吞没了他们的身影,船上有人想喊“救人”,却被特务的枪口逼得不敢出声。那个藏着密码的尿布包,随着海浪沉到了海底。
而抱着空木箱跳海的交通员,漂到一块礁石上,被路过的苏联商船救了下来。正是靠着他的讲述,董健民一家三口用生命守护机密的壮举,才得以被后人永远铭记。
1947年初,延安撤离前,党组织特意为他们办了追悼会。没有遗体,没有遗物,战友们对着渤海湾的方向默哀,把他们的名字记在油纸本上。
直到1981年,经罗青长等人证明,董健民和钟琪才被正式追认为烈士。1983年的遗像安放仪式上,八宝山的工作人员捧着空骨灰盒落泪:里面没有骨灰,只有一张写着生平的悼词。
2005年,这只特殊的骨灰盒被移放到革命烈士骨灰堂,与无数先烈并肩。2021年,西柏坡纪念馆用技术检测骨灰盒残留物,发现了与渤海湾吻合的海水结晶。
如今,这片海域的电子海图里标注着他们的牺牲坐标,过往船只经过时,屏幕会自动弹出提示:“此处为董健民、钟琪烈士牺牲地。”
2022年,他们的事迹被写进教材,董健民在延安抄电报的照片首次公开:穿灰布军装的姑娘戴着圆框眼镜,手指冻得红肿,眼神却亮如星火。
董健民的姐姐晚年每次说起妹妹,总忍不住抹泪:“她走前还说,等明明大点,带我们去天津吃包子。”
那个没吃到包子的孩子,那个没来得及看到胜利的母亲,那个没兑现承诺的丈夫,用生命守住了“豪密”密码。后来东北战场上传来捷报,战士们靠着安全传递的情报剿灭顽匪,挽救了2000多条生命,却很少有人知道这背后藏着一家三口的牺牲。
董健民一家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并不是天生就伟大的,他们是在为难时刻选择与信仰共存亡的普通人。那片海会记得他们,国家和人民,也都会永远记得他们。
来源:轩亦二胡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