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戏里戏外一家人,《红石榴餐厅》讲述乌鲁木齐人自己的故事,人间烟火是最大的流量,真善美是最有力的表达。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共同出品的首部新疆都市情感剧《红石榴餐厅》,自10月22日登陆央视综合频道(CCTV-1)黄金
戏里戏外一家人,《红石榴餐厅》讲述乌鲁木齐人自己的故事,人间烟火是最大的流量,真善美是最有力的表达。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共同出品的首部新疆都市情感剧《红石榴餐厅》,自10月22日登陆央视综合频道(CCTV-1)黄金档以来,凭借温暖治愈风格与真挚的情感叙事掀起追剧热潮。该剧以美院毕业生明亮(白宇帆饰)放弃深造、返乡接手养母阿依夏濒临倒闭的餐厅为主线,将艺术创意融入传统美食经营,更通过与野生动物医生古丽娜尔(加奈那饰)的重逢,交织出一段彼此治愈的成长故事。
随着剧情深入,红石榴餐厅内外的生活日常持续牵动人心,明亮与古丽娜尔的情感进展、阿依夏妈妈(孔都孜·塔西饰)未了的心愿、时代发展推动木拉提爸爸(阿不都克力木·阿不力孜饰)研发新菜品,共同勾勒出新疆都市生活的鲜活画卷。剧中新疆美食与人文风貌的细腻呈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互助等温馨画面更引发市民和各地游客的“寻香打卡”热潮 。
有一种情义,浸润在78天的拍摄日常
“进了红石榴,就是一家人。”剧中阿依夏妈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并且镜头一再闪现阿依夏妈妈擦拭一块桌牌的情景。餐厅中靠窗边的桌子上,摆着一个桌牌,上面写着——如果你正经历困难,请停一停,吃一份免费的阿依夏抓饭吧。这是专门为有困难的人们免费吃抓饭准备的,哪怕红石榴餐厅生意一般,只要有人坐在那张桌子上,阿依夏妈妈总会让巴雅尔妈妈为客人端上一份抓饭和奶茶。
电视剧《红石榴餐厅》剧照。
“其实这也是深刻在我记忆中的场景。”孔都孜·塔西(后简称孔都孜)说。作为新疆艺术剧院歌剧团演员,她曾在电影《真爱》中扮演女主角。“剧组就像一个大院,戏里戏外都是亲人。”这位从艺多年的表演艺术家坦言,剧中“红石榴”餐厅众人抱团取暖的日常,与自己的成长经历高度重合——出生于文化大院的她,从小浸润在邻里如亲的环境中,而剧组里“老带新”的默契与关爱,则让她找到了现实与艺术的双重共鸣。
为了更精准地塑造角色,孔都孜与熊睿玲(巴雅尔妈妈的扮演者)在进组拍摄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生活体验”。她们特意前往二道桥、山西巷等具有百年历史的餐饮老店,不仅观察学习餐厅阿姨们特有的说话方式、走路姿态和形体变化,更亲手学习了油炸糕的制作。“油炸糕是我和熊老师两个人一起学的,小时候我特别爱吃,但一直不知道怎么做,没想到做起来这么难。”孔都孜说,这次体验让她对角色的生活有了更真实的理解。
在一家以手抓羊肉闻名的百年老店,店主毫无保留地传授了几代人积累的炖羊肉独家秘方。“作为几代人经营的百年老店,大家都明白这份秘方的重要性,但他却倾囊相授。”这份信任和慷慨,让孔都孜深受感动。原来,这位店主曾看过她主演的电影《真爱》和《昆仑兄弟》,“我看过你演的电影,一定要支持你们,需要什么就说”,这份来自家乡的热情,让孔都孜感到分外温暖。
更让孔都孜难以忘怀的是,在整个拍摄期间,她被剧组所有成员亲切地称呼为“妈妈”。“每个孩子,包括化妆、服装、摄影、灯光的工作人员都叫我妈妈。”每天早上,她都会像真正的母亲一样关心孩子们是否吃过早饭,而孩子们也用“妈妈的百宝箱里有什么?我饿了”来回应,让她忍不住拿出随身携带的、来自领馆巷的新疆美食,酸奶粽子、奶茶、包子、烤包子、烤肉饼等来分享。这种如同家人般的日常互动,就像家人般温馨和谐。
电视剧《红石榴餐厅》剧照。
剧中饰演巴雅尔“女儿”胡月的王和(中央戏剧学院应届毕业生),两人在片场常以“母女”相称,一场“你女儿,你去养”的即兴台词更成为情感浓度极高的名场面。“月月的温柔坚韧,让我看到年轻演员的闪光点。”孔都孜回忆,年轻演员们常主动关心老演员的身体状态,“他们顶着压力熬夜拍摄,却总问我‘妈妈累不累’,这种互相的关心尊重令人感动”。
孔都孜的关怀超越了戏份,温暖着每一个年轻演员,大家共同营造出一个超越血缘的大家庭。正如“红石榴餐厅”在剧中所象征的团结与共生,这个剧组用日常点滴诠释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厚情谊。
电视剧《红石榴餐厅》剧照。
正如剧中两代人携手振兴餐厅的叙事,《红石榴餐厅》剧组也呈现出两代人传承的温暖图景:既有丁勇岱、孔都孜·塔西等戏骨“教科书式”演绎市井烟火,又有白宇帆、加奈那(新生代演员)诠释新疆青年的时代成长。这种戏内外的“家风”共振,恰是剧集打动观众的核心。
有一种坚持,奔流在高温夏天的日夜
在《红石榴餐厅》的剧组中,另一位令人瞩目的身影是饰演木拉提爸爸的阿不都克力木·阿不力孜(后简称克力木)。他不仅是享誉业界的天山电影制片厂导演,更是一位实力派演员。其执导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歌声的翅膀》等作品口碑载道,而他兼任导演、主演及编剧的电影《巴扎喜事》更是斩获了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的“金山茶奖”之“最佳音乐奖”。
电视剧《红石榴餐厅》剧照。
对于《红石榴餐厅》这部剧,克力木有着自己的理解。“红石榴餐厅不仅是乌鲁木齐的一个缩影,更是对整个新疆最美好、最精彩的展现。”剧中深入乌鲁木齐的各个生活场景,让观众在品味餐厅里美味佳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新疆的独特魅力。从大盘鸡、馕、烤包子到抓饭、酸奶粽子、馕包肉、石榴等一系列经典新疆美食,都在剧中得到充分的呈现,他相信这会“击中观众的味蕾”,并吸引海内外游客前来。
在乌鲁木齐38℃的盛夏,《红石榴餐厅》的厨房戏正经历着双重“炙烤”。在剧中,克力木不止一次在红石榴餐厅的厨房里,炉火正旺,抽油烟机轰鸣。克力木将专业精神倾注于烟火灶台间“拍摄时我们已完全忘记高温。”他回忆道,“大家满头大汗,却全身心的投入。””这种火热环境下全情投入地表演状态,正是《红石榴餐厅》能够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份专业与温情,正是《红石榴餐厅》剧组的真实写照。为了让表演更具烟火气,克力木不仅专门学习烹饪,更在镜头前真实炒制羊肚菌炒肉;而白宇帆每天面对十五场以上的高强度拍摄,连对台词时都顾不上吃饭,有时候拍摄到深夜两三点,其敬业精神让这位前辈演员深受感动,“现在我们就像真正的父子,剧集杀青当天,我和宇帆都充满了不舍,我们用拥抱告别,期待在下一个站点再交集。虽然戏已拍完,我们也经常在微信中交流,这份父子情谊还在绵延。”
在剧中,木拉提爸爸为了红石榴餐厅的发展,甚至卖掉了自己的房子(阿依夏和明亮对此毫不知情),将这份沉甸甸的经济支持悄然托付,无处可去的父子俩只好住五六十元一晚的招待所,两人相对流泪。
在谈及角色时,克力木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我的角色就像核桃一样,外壳很硬并不好看,但内里却有营养、很好吃。”这种外刚内柔的特质,贯穿了他在剧中的表演。克里木坦言,虽然在戏里常常骂安卡尔,像个严厉的老师,但安卡尔不在身边时,自己却会悄悄落泪,这份内心深处的柔软,展现了父亲共有的特点——表面严厉,内心却对子女充满了无限的爱与牵挂。
这是一个从未接触和扮演过的角色,既不像以前演过的喜剧人物,也不是反派人物形象,木拉提这个角色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本身——“所有的父亲都是这样,表面严厉,内心柔软。”这种角色的复杂性和深度,需要演员在表演中细致拿捏。“一个父亲,是一个家庭的担当。”正是对这种复杂性的深刻理解,让他在表演时格外注重眼神与表情的细微刻画,将那份深藏于坚硬外壳下的父爱,演绎得真挚而传神,让荧屏前的无数观众为之动容。
在《红石榴餐厅》紧张的拍摄期,2025年7月初克里木执导并主演的电影《巴扎喜事》正值冲奖的关键时期,他五天内两返重庆,中间三天返回乌鲁木齐拍摄,参加完电影节闭幕式的第二天,返回乌鲁木齐就有六场戏。或许,正是一位电影人的坚持和坚守,让他奔波几千公里依然甘之如饴。
电视剧《红石榴餐厅》剧照。
《红石榴餐厅》的故事仍在继续,当人们守在电视机前等剧情发展时,当明亮和木位提爸爸相拥而泣时,当晚风吹拂过院中的石榴树时,相信很多人从红石榴餐厅中,看到了许多新疆家庭的缩影——以一间餐厅的日常经营为窗口,《红石榴餐厅》成功实现了对新疆当代都市生活的微观呈现与深情书写。个体梦想与新疆发展变化相融合,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剧情中自然对话,这种将宏大叙事融入烟火日常 ,呈现快节奏生活中的温情都市的创作智慧,为新时代电视剧主题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唯有扎根生活的土壤,才能让中华民族故事自然生长。
来源:乌鲁木齐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