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选角敲定:演“大明第一美男”,除了他他人真的撑不起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28 08:48 1

摘要:2025年10月27日,腾讯视频官宣《风禾尽起张居正》:胡歌领衔饰张居正,陈道明监制并或出演,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扶持、投资5亿、预计2026年播出

2025年10月27日,腾讯视频官宣《风禾尽起张居正》:胡歌领衔饰张居正,陈道明监制并或出演,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扶持、投资5亿、预计2026年播出

这一锤落地,意味着一部“书里有证据、戏里有筋骨”的历史正剧,终于把最关键的人选定下来

说白了,张居正不是随便哪位古装脸就能驾驭的角色,他推行的“一条鞭法”牵动赋税与政制,史书里写得明白,戏里要演得清楚,这本身就考验整个团队的硬功夫

这部剧不是买流量的偶像古装,是一部被列入重点扶持的历史正剧

起因很简单,却并不容易实现:历史上“张居正”兼具功臣与名士之风,连“第一美男”的标签都贴在他身上,传记类影视作品却一直欠账

我常觉得,越是书上耳熟能详的人物,戏里越难落地,因为观众心里早有一个“标准版”,谁来演都得过这道关

正因为稀缺,改编自熊召政获奖小说的《风禾尽起张居正》才会被盯紧,每一步都被放大审视

换句话说,它的起点就不低,容不得糊弄

半年的“选角大战”并非虚言

在官宣之前,辛柏青、张颂文、陈晓、陈坤等名字在社交平台上轮番被拉进“理想人选清单”,粉丝各执一词,剧方一度开放匿名投票,评论区像小型辩论场

那段时间我在咖啡馆旁听两桌人聊同一件事:一桌认真讨论年龄段覆盖,一桌只问一句“够不够帅”

更扎心的是,观众从“谁红谁上”转到“谁更贴角色”,说明大家的审美已经变了

胡歌拿下男主,等于给这场拉锯战画上句号

胡歌的定妆照一出,我在地铁上刷到不止一次,眉眼收住了过去的灵动,整个人更瘦、更克制

剧组释放的信息里,他为贴近角色减重、研读明史资料、抄写相关奏折,这些“慢功夫”看着不起眼,却往往决定角色的底色

胡歌的年龄、古装气质和戏路跨度都能覆盖张居正从少年到首辅的成长线,这点很关键

说白了,这角色不是只拼颜值,得把“权术之外的民生”演出来

如果胡歌把张居正的“硬”与“软”都撑住,那才是真正立住

班底方面,陈道明担任监制,常江、李洁任编剧

常江写过《大军师司马懿》两部,节奏与群像调度都算稳,2021年的《长歌行》也有她的笔触

陈道明的团队进入幕后,基本传达一个信号:这不是小打小闹的制作

有业内人士提到,《庆余年》的投资方与陈道明家人有联系,他本人也曾客串,从产业链的协作角度看,此次进入历史正剧领域并不意外

投资5亿、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扶持的背书,让制作标准有了“门槛线”

换句话说,预算不是拿来堆服化道,而是买时间、买考据、买打磨

热搜不是全部,但也不是无意义

#胡歌张居正# 单日阅读破亿,说明关注度已成规模

与此同时,古装赛道今年热劲不小,《天地剑心》以11.08%市占率上榜,《入青云》《暗河传》热播,市场的注意力被重新拉回到古装题材

可数据也提醒我们:欢网报告显示,古装剧“1集弃”比例达33.5%,比2023年还涨了9个点,豆瓣评分TOP3的剧集播放量未进前三,口碑与流量越来越错位

这意味着观众更挑剔,好的开局不等于能跑完全程

更有意思的是观众结构

艺恩的报告里提到,男性占比从39%升至47%,25—35岁深度用户占比达68%,其中72%有历史专业背景,43%的观众会为剧中文物买同款文创

观众不再只是看热闹,他们会查资料、会对比版本、会为细节买单

说白了,历史剧的门槛被观众“抬高”了,这对《风禾尽起张居正》是压力,也是机会

只要信息密度高、历史精神立得住,它就可能成为那批“口碑带动播放”的作品

这几年历史剧的雷区摆在台面上:不能把史书里的人物活生生改成言情模板

《风起大漠》(原《霍去病传奇》)九年积压,最终是删了17集才拿到证,争议点被指出的地方,多是人设漂移、感情线喧宾夺主

《大秦赋》起步8.9分,后来掉到7.5分,宫斗戏、言情戏占比大,被批主次不分

历史剧不是禁爱,而是别让爱线遮住历史的主线

换句话说,戏里要有风骨,感情要服务于人物与时代,不是让人物去服侍感情

回到张居正,真正的看点是“一条鞭法”如何被讲清楚

不是单讲税法条目,而是讲它为何生、怎样推、推的代价和反弹是什么

权臣压制下的隐忍25年,后来以退为进到首辅,这是人物的脊梁线;

而税制改革的执行、地方阻力、百姓感受,这是社会的血肉层

如果剧本能把“脊梁”与“血肉”同频推进,那就会有力度

我更期待剧中那些不那么热闹的场景:对账间隙的停笔、夜灯下的微表情、一次奏对里不经意的呼吸,这些细节比“名场面”更能见真功

对比参照其实摆在眼前

《大明王朝1566》当年收视不算亮眼,但靠剧本与演技把口碑一点点发酵,最后成了历史正剧的标杆;

它尊重历史精神,不等于复刻史书,而是在精神底盘之上做艺术结构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学术,但用到创作上就是——不违背基本事实,不失去艺术魅力

刘和平的观点也接近这一点:历史剧既不能违背历史基本事实,又不能失去艺术创作的魅力

这条线,不是写作技巧,是创作态度

陈道明如果在剧中出现重要角色,那将是另一重“稳定器”

他的戏路和气场,能把很多场面调到更克制的频率

但最终决定质量的,还是剧本和整体的执行力

好的班底是保障,不是免死金牌

说白了,选对演员只是第一步,后面的摄影、布景、礼仪、制度细节、奏章文本,都要跟上

观众会盯着每一个“破绽”,这不是挑刺,是在帮你对齐“历史正剧”的标准

我在朋友群里抛了个问题:这剧第一集最该拍什么?

有人说要拍“美男出场”,有人说要拍“少年读书”,也有人说直接上“赋税改革”

我更偏向第三种,先把核心矛盾立住,再回头补人物来历

先立事,再立人,人物才有重量

换句话说,观众更愿意跟着问题走,而不是只跟着脸走

如果第一集就把改革的困境拍出真实的压力,那后面的人物选择才会更有说服力

从市场到创作,风向已经变了

“古装+悬疑”“古装+喜剧”的探索给了题材新的弹性,但历史正剧这条路依然需要耐心

《风禾尽起张居正》要做的,是拿出“可被讨论”的细节和“可被记住”的人物

更扎心的是,今年“1集弃”的比率在提醒所有人:热度能来得快、走得也快

胡歌的定妆与陈道明的监制,是底子;

内容的厚度,才是命

等到预告片出来,我们就能判断它的气质走向——是偏群像、偏制度,还是偏个人命运

我希望看到的是三者的勾连,而不是谁压倒谁

如果它把历史精神与戏剧张力对齐,这部剧不仅能“爆”,还能留得住

至于能不能成下一部被反复重看的历史剧,答案现在还早,但起点已经给足了想象空间

在所有争论声里,有一件事最值得期待:当胡歌抬头那一瞬,能不能让你相信,那个时代真的在眼前

来源:汉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