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乔正君在狱中写30页忏悔信,观众看哭了,可有人问:这戏真敢拍,真敢演。
乔正君在狱中写30页忏悔信,观众看哭了,可有人问:这戏真敢拍,真敢演。
他认罪了,女儿却永远回不来了。
镜头里他哭得像个孩子,可当年推人下楼时,他连眼睛都没眨一下。
演刘天瑶的王丽娜说,拍完那场戏,她三个月不敢一个人睡觉。
没人逼她,是她自己怕。
那种恐惧,不是演出来的,是沾在骨头里的。
有人说这剧太狠,反派死得太惨。
可你想想,真有这种人,法律能判他死刑吗?
律师说,现实中他至少还得加个遗弃罪,数罪并罚,刑期比剧里长得多。
可剧里没写,观众也不问。
大家只看结局,看他跪着哭,看他写信,看他忏悔。
好像只要他哭了,罪就轻了。
最刺人的是那个真实案件的当事人。
她没找剧组,没要赔偿,只发了个视频:
“你们拍得像我,可我没你们那么戏剧。
”
她没哭,没喊冤,就静静看着。
可那一眼,比任何哭戏都重。
收视率破三,平台说这是年度纪录。
可42%的人觉得,反派死得太惨。
他们不是同情乔正君。
他们是怕——怕自己哪天,也会被当成“反派”被审判。
怕真相太冷,怕人性太黑,怕看完之后,连觉都睡不踏实。
编剧说,这是警示。
可警示的,到底是作恶的人,还是看热闹的人?
没人记得孩子叫什么名字。
没人记得她喜欢的颜色。
没人记得她最后那声“妈妈”是喊给谁听的。
我们只记得,乔正君哭了。
他哭得再真,也换不回一个活生生的孩子。
而我们,一边骂他,一边刷着他的片段,点赞,转发,流泪。
然后,第二天,继续过自己的日子。
这剧不是警示。
这剧是镜子。
照出我们有多愿意原谅一个哭的人,
却从不愿为一个死的孩子,多说一句公道话。
来源:在草地野餐的欢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