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沉默的荣耀》之所以让人揪心,是因为我们站在故事的开头,就已经知道英雄吴石们面临必死的结局。
看《沉默的荣耀》之所以让人揪心,是因为我们站在故事的开头,就已经知道英雄吴石们面临必死的结局。
国民党为何打不过共产党?蒋介石又为什么不如毛主席?
台湾的马场町,北京的功德林,就是历史的见证和最终的答案。
在马场町刑场上,枪杀了上千名我党的潜伏者;在功德林管理所,一百多名国民党被俘高级将领脱胎换骨。
什么叫白色恐怖?蒋介石对我党卧底采取的杀无赦就是。
什么叫以德报怨?毛主席大笔一挥,把昔日双手沾满革命烈士鲜血的国民党被俘高级将领予以特赦就是。
所以说,哪怕重新给老蒋一次机会,他注定还是要失败。
小编我感慨万千的主要原因,就是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四个英雄罪不至死,就连国民党“国防部特别法庭”一审做出的判决都是无期徒刑。
因此,当一大批我党潜伏者被枪杀在马场町刑场时,不仅是台岛民间人心恐慌,就连国府内部和国军高层也是人人自危,整个统治阶层都在流言蜚语和风雨飘摇之中。
吴石牺牲后,被关押了七个月之久的王碧奎出狱了。
从时间上推算,蔡孝乾第二次被捕是1950年2月27日。
同日,谷正文用哄骗的方式从王碧奎口中得知“陈太太经常来家找吴石。”
因此,谷正文第一次掌握吴石的证据,就是吴石和陈太太(朱枫)经常见面,于是王碧奎就被关进监狱。
第二天深夜,特务和宪兵包围了吴石的官邸,吴石见状,立刻给周至柔打电话,结果连续打了三次电话,周至柔都没有接,于是吴石明白自己暴露了。
也就是说,吴石被捕的时间是3月1日。
这样推算的话,王碧奎出狱的时间,大概是1950年10月。
有人说,本来要判王碧奎九年有期徒刑,是陈诚在背后帮助脱罪,才让她幸免。
那么问题来了,一向精明的陈诚,为何要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去帮助王碧奎脱罪呢?
有人说,在1926年的北伐时期,吴石救过陈诚一命,因此陈诚在知恩图报,他明知道救不了吴石,所以就帮助吴石的未亡人。
这种说法很容易让观众相信,毕竟咱们国人推崇知恩图报的做法。
但是,这种说法存在着很多疑点。
根据史料记载,吴石从被捕到牺牲,陈诚和周至柔都没有出面找老蒋说情。
这一点,从周至柔不敢接听吴石的电话也能知道吴石面临必死的结局。
吴石一看周至柔不敢接听电话,为啥就明白自己暴露了呢?
道理很简单,陈诚(台湾省省长兼警备总司令)是掌握实权的二号人物;而周至柔(国防部参谋总长兼空军总司令)是掌握实权的三号人物。
而且,周至柔是吴石的顶头上司,所以说宪兵包围吴石的官邸之前,保密局一定事先报告了老蒋、陈诚、周至柔这三个人。
因此,周至柔事前知道吴石即将被捕,他不接听电话有两个意思,一是接听电话不知道给吴石说什么,二是不接电话,就是为了避免趟进浑水,毕竟吴石是他的手下。
吴石一看周至柔不接电话,就明白周至柔事前接到了报告,他不敢接电话,就是怕连累自己,因此就明白敌人掌握了证据,否则不敢动自己。
陈诚和周至柔都不敢替吴石求情,就足以说明这两人都深知老蒋的态度,也知道说情也无法改变老蒋的必杀之心,因此还不如不说情,免得引火烧身。
刚才说了,吴石牺牲后,大约又过了四个月的时间,王碧奎被释放。
有人说,是陈诚为了报答吴石的救命之恩才帮助王碧奎脱罪。
这种说法很值得怀疑,原因就是史料中没有记载,吴石何时何地救过陈诚一命。
网上传言最多的一种说法,就是1926年北伐时期,在汀泗桥之战中,时任团长的陈诚得了严重疟疾,是吴石背着陈诚冒着枪林弹雨来到了后方医院救治。
这种说法疑点太多了,因为吴石在1926年北伐时期,担任的职务是北伐军总司令部作战科科长,他的工作职责是在老蒋身边的总部制定作战计划。
这种情况下,请问吴石前往汀泗桥前线的目的是什么?
更何况,1926年之前,吴石和陈诚从来没有过工作方面的交集,两个人是否认识都值得商榷,怎么可能会跑到前线去救陈诚?
1916年,吴石在保定军校毕业后就回到了福建老家的地方部队任职。
1919年,陈诚、周至柔才考进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双方根本没有交集。
只不过,吴石毕业时,在800多名军校生中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因此荣获了“吴状元”的美名,在学校内部传为佳话,这就是陈诚和周至柔喊他“学长”的原因。
其实,当年这三个人还没有过交集。
1920年之后,吴石接受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同学白崇禧的邀请,前往桂系部队任职,这期间和陈诚也没有工作交集。
1926年,在白崇禧的推荐下,吴石前往北伐军总司令部担任作战科科长,仍然和担任第一补充师第三团团长的陈诚没有交集。
还有,即使吴石恰好来到了汀泗桥前线,也正好在陈诚身边,那么用得着吴石亲自背着陈诚去医院吗?
要知道,一个团长是有一个警卫排三十多人来保护的,难道警卫员不会背着陈诚去医院救治吗?
因此,吴石救过陈诚的命这种说法,根本找不到半点证据。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吴石没有救过陈诚,陈诚又为何要冒险帮助王碧奎呢?
关于这个问题,还有一种说法。
就是陈诚说服了老蒋,吴石可以重判,但对于王碧奎应该尽快予以释放。
一方面,王碧奎确实不知情,也没有协助吴石做过任何事情,就连“从犯”都算不上;
另一方面,当时的政治环境人心惶惶,老百姓对于这种铁腕政治感觉恐怖,国府内部也是人人自危。
因此,为了向外释放一种“政治温和”的情绪,同时也为了彰显人情温度的一面,老蒋同意了陈诚的建议,对王碧奎不予追究,尽快予以释放。
我认为,这种说法才是最靠谱的,其实老蒋同意陈诚释放王碧奎,就是为了收买人心。
还有,关于吴石和陈诚的私人关系问题,我找到了两个直接证据,就是吴仲禧在建国后写的文章——《回忆吴石烈士》。
在这篇文章中,吴仲禧回忆,吴石先后两次表达了对陈诚的强烈不满。
这两个证据足可以证明,吴石对陈诚的能力和为人极其不屑,因此吴石救过陈诚的命就是谣传,而陈诚帮助王碧奎脱罪也不是出于公心,而是为了帮助老蒋树立良好形象。
吴仲禧比吴石大一岁,两个人是福建老乡,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吴仲禧和吴石共同经历了北伐战争、武昌第二预备军官学校读书、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读书。
两个人的关系非同一般,最后也是吴仲禧与何遂把吴石引领到我党这一边,因此吴石对吴仲禧非常信任,无话不谈。
1916年,吴石和吴仲禧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各奔前程,再次相见要等到24年后。
1940年,时任第四战区参谋长的吴石和时任第四战区军法处处长的吴仲禧相见,两个人进行了三四天的彻夜长谈。
当时的吴仲禧早在1937年就加入我党,组织上安排吴仲禧在国军高层发展内线。
根据《回忆吴石烈士》一文,吴石向吴仲禧表达了对国民党腐败无能、国军军备废驰的失望之情,同时就提到陈诚说:“陈诚只受过中等军事教育,却被委以重任,提拔之快,世所罕见。”
吴石还说,陈诚使用的参谋长只会自吹自擂,毫无真才实学和作战经验。可是陈诚一直神气十足、独断专行……
可见,吴石对陈诚的能力不认可,甚至还带着一种愤怒的情绪,这种情绪和“救过陈诚性命”的说法格格不入。
1946年5月,调到南京任职的吴仲禧又住到了吴石的家中。
当时,吴石正担任国防部史料局局长,两个人当晚又彻夜长谈,吴石再次表达了对陈诚的强烈不满。
他说,“我到史料局任职后,赶紧拟订了人员编制、经费预算,可是预算报到陈诚那里之后,就被他砍掉了一半。”
“现在国防部各个厅、局的主要负责人大都是我的学生,他们有钱有势,我这个史料局却比他们矮了半截。陈诚把权力都抓在自己手里,同白崇禧有很大的矛盾,我是白崇禧推荐来的,处境很不愉快。”
从吴石的话中,我们能感受到他的愤懑和不甘,更能感受到吴石和陈诚的关系很僵,这哪里像是有过救命之恩的关系?
如果真有救命之恩,陈诚就不可能砍掉史料局的一半经费,也不可能因为白崇禧的缘故而刻意刁难史料局。
因此,吴石对陈诚有救命之恩,陈诚又知恩图报帮助王碧奎脱罪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来源:二蛋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