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打戏是古装剧的出路吗?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27 13:21 1

摘要:仙侠虽然身处下行周期,但从开年的《白月梵星》《千朵桃花一世开》,到之后的《仙台有树》《念无双》,暑期的《凡人修仙传》,死忠剧粉都能滔滔说上一堆自家在施法、打斗上的亮点设计。

作者|顾 韩

编辑|李春晖

“内娱打戏完了”,是“内娱完了”话题的一个重要分支。然而到了2025年,这个判断或许不再那么理所当然。

电影这边,《捕风追影》卖出十几亿,并且与《九龙城寨》不同,其中的“养子团”大半是来自内地的95后、00后,动作港片终于不再只靠“虐待老人”。

剧集这边,在卷电影质感、卷服化道具、卷原声配音……之后,终于轮到卷特效打戏了。

仙侠虽然身处下行周期,但从开年的《白月梵星》《千朵桃花一世开》,到之后的《仙台有树》《念无双》,暑期的《凡人修仙传》,死忠剧粉都能滔滔说上一堆自家在施法、打斗上的亮点设计。

在更广范围里,引入更多新人物的都市奇幻《异人之下2》,郑晓龙把关的盗笔宇宙剧《藏海传》,逆全系列口碑而上的《华山论剑之东邪西毒》,跑成“女将军101”小黑马的《一笑随歌》,也都有高光打戏为观众津津乐道。

当然这场打戏运动的高潮还是眼下。三部大男主剧《暗河传》《水龙吟》《天地剑心》短兵相接,不约而同以重特效呈现偏动漫游戏感的打斗场面,打戏成为播前宣传、播后讨论的重点。更难得的是,这次舆论不再一边倒的嫌弃“法术对波”,也有真情实感觉得酷炫的。

时隔不知多少年,业内外终于又关注打戏了。这是短视频剧宣、明星粉丝需求与拼命达成自我提升KPI的古装长剧的一场合谋。至于成果如何,目前“特效”太大,还有点看不清。

打戏迎来“高光”时刻

《暗河传》是“少年歌行宇宙”新作,该系列受网文影响较深,世界观属于高武低玄。《水龙吟》改编自藤萍的《千劫眉》,官方定位为玄幻武侠。《天地剑心》即此前的《狐妖小红娘·王权篇》,虽然是个恋爱番,但男主人设是“自幼被当作一气盟斩妖除魔的终极兵器培养”。

题材如此,再加上这三大主演——龚俊自武侠剧走红,罗云熙以吊威亚身姿轻灵著称,成毅想当内娱武一,无论剧方还是演员粉圈,都将打戏作为剧中呈现与前期造势的重点。这也让我们得以一览:打戏在现今内娱能有多少种包装方式。

大思路都是标题党,其下则有调用群众经典批评词库型,“不用替身、看得见正脸的打戏”“吊打内娱转圈圈的打戏”“没有慢动作的打戏”“无需倍速、慢放才看得清的打戏”“有套招的打戏”。

不拉踩不舒服的内涵对家型,“不站桩输出、有高难度走位的打戏”“不光污染、让特效成为陪衬的打戏”。以及该类的亚型——唾面自干型,“这就是粉丝吹的XXXX?”“这就是黑子说的XXXX?”

局部拆分也是非常流行的吹法。吊威亚,可以吹飞得稳、核心强,翻滚无需借助小绿人;拿兵器,可以吹拔剑、收剑、转剑、抹剑的姿势好看,演员为拍戏学会了耍奇门兵刃;还有吹具体动作,像什么空中一字马、旋转六周半;还能吹更更具体的细节,如转圈留头,表情不崩。

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吹整体氛围,比如“超燃的打戏”、“充满神性的打戏”。以及联系前史一起吹,“有舞蹈功底/戏曲功底的打戏”或“TA竟然是第一次拍打戏”。

而由于这三部剧的漫感较强,也就顺理成章有了跨次元对比吹法:建模脸男主与动漫式打戏、国产剧里的3A大作、“与游戏CG有什么区别”、“古装界的哪吒(院线动画电影)”、“用燕云十六声(热门武侠游戏)的方式打开”,等等等等。

与其说打戏对观剧体验变得重要了,不如说随着碎片化、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容易独立于正片被传播品鉴、构成二创素材的打戏在纯观看价值之外还多了一层战略价值,所以要用心维护。

于剧集而言,如今的消费环境是,新剧上线,全网审判,有什么槽点当晚就会被截图发酵,成为流量密码。武侠剧的打戏做得好不见得能出圈,但如果出现什么抽象镜头,或者有“慢动作转圈圈”的嫌疑,就很容易成为差评排雷的理由。

于艺人而言,外界对内娱明星的想象愈加妖魔化,而这意味着刷好感的起点也无限低。一段武训vlog、一场出彩的打戏或威亚花絮,就有机会留下敬业印象,可以说非常有性价比。正片里如果恰好也出彩,还可能形成一个演员的长尾口碑、经典瞬间,就像小龙女之于刘亦菲,二郎神之于焦恩俊。

剧集打戏的前世今生

从剧宣与粉圈的各种话术中不难看出,群众爱看什么样的打戏,答案始终明确。那内娱怎么就多年沉迷“慢动作转圈圈”呢?除了快餐作业、偷工减料,可能还有一些技术因素。

首先就是缺乏参考。银幕武打的探索始于电影圈,剧集打戏则一直在以正确或错误的方式跟随电影圈的流行。80年代武侠剧跟随邵氏武打片,一板一眼、老老实实过招,受摄制技术所限,人物多数时间都停留在地面上。

90年代,徐克与程小东携手开辟新武侠风格,以分镜剪辑取代一部分长镜头,善用威亚与土法特技,人在半空飞舞摆pose,同时镜头也不闲着,旋转移动增加张力。90年代港片、港剧就深受其影响。

进入00年代,港影衰落,内地进入大导大片时代。李安、张艺谋、陈凯歌试图从武侠中挖掘人文色彩、达成中西通吃,在呈现上就表现为消解暴力、追求意境。反映到同时期的剧集圈,张纪中试图将金庸IP拍出名著范儿,将武变舞的思路,外加特效、升格统统引入,最终走火入魔。

更尴尬的是,10年代之后,动作片每况愈下,尤其是再无能够引领剧集打戏改道的院线古装爆款,古装打戏就停滞在旧风格里无限循环。

网剧兴起前的武侠剧,如于正、华策的金庸剧,是90年代风格的plus版,标配是滥用特效,慢动作倒是不多。待进入热钱时代,S+级网剧一水儿的张纪中plus版,为了追求剧集的高级感、电影质感,或者为了服务于明星演员,开始狂用慢镜头搞意境。

《雪中悍刀行》导演备受诟病的一段发言

这些唯美慢镜头也确实契合了流量明星与粉圈的某些需求。群众怀念的“拳拳到肉”旧式打戏练起来难,耗时间、易受伤,不符合一般剧集的工作节奏。而且,二创价值未必比得上一个美美的定格亮相、旋转滑行。

还有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替身。以往大小屏画质不高或不便重看,有难度的动作用替身也没人说什么。而如今网络看剧,4K画质反复拖拽,被发现用替身的概率较高。而使用替身一事经过热钱时代又被妖魔化,打戏亲身上阵就像原声亲自配音一样,成为明星彰显敬业、专业的必然之举。哪怕后者荼毒观众耳朵,前者可能会影响打戏设计。

但尴尬也就在这里。随便看一些老剧老片就会发现,当演员真正专注于发力闪躲、随着套招节奏呼呼喝喝,往往难以兼顾表情管理,而如今的流量与待爆们压根承受不起被截丑图、崩图的代价。就像是磨皮,谁都知道古偶不磨才显得剧有质感、与众不同,但总能看到一些粉丝崩溃艾特导演——还是加点滤镜吧!而群众看到抽象画面,也很难忍住不一哄而嘲。

流量生态积弊难返,动作片复兴进度缓慢,剧集打戏还有什么破局法?正如硬糖君开篇提到的,动漫、游戏正在成为新的参考。

作为漫改剧,《异人之下》动漫底子本就不错,既有异能世界观,又融合了传统武术。真人版则多数照动漫还原,打戏广受好评。《少年歌行》当初的成功也是同样道理,到如今的《暗河传》,该系列的观众已经接受了几乎人手一个大招动画的中二美学。

《凡人修仙传》真人与动画是同一出品方,因而能够采用同一动作导演穆宁,更全面地移植了动画的动作风格,人物的飞行方式在仙侠赛道独树一帜,对战也更有章法。同样是“转圈圈”,《凡人修仙传》能看出人物通过旋转实现了加速、刹车或是转向,而不只是为了好看。运镜也更加夸张、方位灵活,强调修仙者的非人速度。

剧集打戏,怎么卷才有效?

当然,动漫感只是一个可行的方向,并不能保证什么。《暗河传》有人看着爽,有人觉得打戏太多。《水龙吟》首播当晚成为话题的是离谱抠图与导演陈宙飞能把人拍得多难看,而非被寄予厚望的打戏与特效。所以说,剧集打戏,究竟怎么卷才有效?

首先要明确打戏在剧集里的定位。硬糖君在此大胆开麦,目前国剧里已经不存在真正的功夫剧,余下类型剧的打戏适度即可,不必喧宾夺主。审判也无需矫枉过正,拿过往的武打片标准来要求现在。

功夫剧类似于功夫片的剧集版本,其中的人物、功夫可考,演员也是练家子。比如1998年吴京主演、张鑫炎与袁和平任总导演的《太极宗师》,更早时候风靡内地的港剧《大侠霍元甲》,更晚时候号称一大批武术冠军出演的《少林寺传奇》。

在这类剧集里,打斗可以单独成为整场戏的重点,需要真材实料,编排、招式都要有门道。不过,由于IP有限(只能可着霍元甲、陈真来回薅)、加上有号召力的动作明星在减少,该类型未能在新时代存活。目前有打戏的国剧类型以古装为主,警匪、冒险、都市奇幻、科幻为辅。无论哪种,讲故事的优先级都要更高,打戏如果长而平庸、影响节奏,那就是失职的。

因此,剧集打戏内卷的方向应该是不平庸、不影响故事节奏,而非特效多寡、有无慢镜头、主演是否亲身上阵。剧集是一个整体,一切部门的升级都应该为了整部戏更精彩好看,而非记录主演美貌。反过来,打戏能否让人看进去,也有一部分取决于剧能否做到让观众理解为什么要打、以及真情实感地关心输赢。

而所谓的打戏不平庸,要么是演员能够带动观众入戏,要么是设计存在亮点和新意,不僵化流水线。《一笑随歌》两者都占但更多是前者,李沁一来有戏曲功底,大部分时间能亲自上阵;二来演绎殊死搏斗有信念感,与替身衔接自然,人物塑造完整。

而想要达成后者,除了要挖掘更多有想法、不行活儿的动作指导,导演是否懂行、动作组是否有足够的话语权、能够在前期与后期实现想法也很重要。很多时候不是不能设计出凌厉明快的打斗,但导演如果沉迷慢镜头、或者一团特效糊上去,全都白瞎。

所谓文化基因,几百年前戏台下的观众想要什么,如今剧集观众要的也不外乎是那些,热闹、惊险、跟着捏一把汗。至于是活人热闹的打,还是特效热闹的炸,标准可以适当灵活一些。

但一个大方向还是拿得准的:就是多数观众是来看剧的,不是看明星动作写真的。打戏无法构成功夫剧以外剧种的核心看点,做不好确实会被嘲,只做好这个也没用。场景、服化、特效、打戏,国产剧已经分门别类地提升了很多个“0”,而填在0前面的那个1,仍难于把握。

来源:娱乐硬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