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有爱奇艺《一笑随歌》先声夺人,灯塔全网正片播放量连续12天稳居榜单亚军;后有优酷《入青云》后来者居上,全网正片播放量逆袭至冠军。两军战火硝烟未散,优酷的新剧《暗河传》又加入战局。
《暗河传》距离“爆款”只差一步。
自10月20日播出后,剧集播放表现不俗,优酷站内热度迅速突破9000,其精良的特效制作与对“暗黑美学”的视觉探索,获得了不少观众的认可。不过,关于夜戏画面过暗、部分特效场景过于奇幻等问题,也出现了一些不同声音,让剧集口碑呈现出一定的分化趋势。
《暗河传》的境遇并非孤例。尽管各大平台持续加码新武侠赛道,但目前真正能兼顾口碑与热度、实现广泛破圈的作品仍属少数,多数作品在走向大众的过程中面临挑战。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当“武侠+”成为创作常态,什么样的“新武侠”才能真正打动今天的观众?当武侠与其他类型元素不断融合,又应如何守住其精神内核,创造出既延续传统、又契合当代审美的武侠新表达?
10月的古装剧市场有点拥挤。
前有爱奇艺《一笑随歌》先声夺人,灯塔全网正片播放量连续12天稳居榜单亚军;后有优酷《入青云》后来者居上,全网正片播放量逆袭至冠军。两军战火硝烟未散,优酷的新剧《暗河传》又加入战局。
从开局数据来看,《暗河传》表现稳健。开播前,优酷与微博双平台预约量累计突破400万;上线后,其首日全网正片播放量即达1881.5万,并于次日突破9000站内热度。尽管目前尚未超越同平台的《入青云》,但整体保持平稳上升态势,可谓未来可期。
不过在口碑方面,《暗河传》则略显微妙。
一方面,该剧在视觉呈现上收获不少好评。无论是“万树飞花”的绚烂,还是“十八剑阵”的凌厉,其特效场面被赞肉眼可见的经费燃烧,足以媲美院线大片。部分观众甚至认为,其在视觉方面超越动漫版,尤其是冷色调画面搭配血色灯笼、傀儡术等元素,构建出沉浸式江湖氛围。而“伞剑打戏”与炫目特效融合的设计,则被形容为“中式奇幻”美学的成功尝试。
但另一方面,也有观众提出不同看法。尽管被官方定义为“暗黑武侠”,但剧中如龚俊饰演的“执伞鬼”苏暮雨,其武器“十八剑阵”所展现的“化影为剑”之能,以及整体战斗体系所强调的“高武”设定,被认为已超越传统武侠的范畴,更偏向奇幻风格。
正因如此,部分观众认为《暗河传》过于依赖特效,与传统武侠的“落地写实感”形成对比,导致水土不服。
除此之外,画面过暗、演员演技与台词,宣传片疑似抄袭《燕云十六声》美术设计,以及对原著进行的较大改动,如删减权谋线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观众的吐槽。
综合来看,《暗河传》目前的口碑争议,一部分源于普通观众对于“武侠”类型与剧集实际风格之间的认知偏差。尽管该剧被官方明确与《凡人修仙传》等仙侠剧区分,且制作方一再强调其实景打戏的革新性,但部分观众仍因角色造型的“仙气飘飘”和原著自带的仙侠标签,产生了不同于传统武侠剧的预期错位。
另一部分则源于系列粉丝对比“少歌宇宙”产生的落差。观众普遍反映其群像塑造不如《少年歌行》,打戏和叙事流畅度亦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是《暗河传》整体质感优于《少年白马醉春风》,但目前口碑却未能实现突破的原因。
在某种程度上说,《暗河传》目前遭遇的口碑争议,正是当下新武侠剧创作瓶颈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各大平台纷纷加码对新武侠剧的布局,试图在这一传统类型中开辟新径,然而真正实现口碑与播放量双赢的作品屈指可数。
从平台布局来看,优酷凭借“少年宇宙”持续深耕,陆续推出《少年歌行》《少年白马醉春风》《暗河传》等系列作品;爱奇艺以《莲花楼》开创“武侠+悬疑”新模式,并成功破圈;腾讯视频则依托《雪中悍刀行》等大制作,稳固市场基本盘。
然而,纵观近年市场表现,新武侠剧大多难以摆脱“叫好不叫座”或“叫座不叫好”的困境。
比如《侠探简不知》《少年游之一寸相思》《鹊刀门传奇》等虽获口碑认可,却热度有限;《雪中悍刀行》《少年白马醉春风》《赴山海》等虽创下播放佳绩,却未能收获相应的口碑认可。真正实现热度与口碑双赢的,仅有《山河令》《少年歌行》《莲花楼》等少数作品。
那么,新武侠剧究竟为何难出真正意义上的“现象级爆款”?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什么叫“新武侠”。
目前比较公认的定义:在保留传统武侠类型特色的基础上,融入新元素以触达更广泛受众的“武侠+”剧集。但问题是,究竟如何“+”?武侠与新元素之间究竟该保持怎样的配比,才能既不失本色又能推陈出新?当武侠与甜宠、悬疑、奇幻、喜剧等元素深度融合,是否还能清晰界定何为“新武侠”?
其实,随着类型融合趋势的发展,当下很多所谓的“新武侠”作品,实际上已经越来越难去定义具体的类型。如《唐朝诡事录》《鹊刀门传奇》《天行健》等优秀作品,究竟属于新武侠,还是融合了武侠元素的古装类型剧?业内也存在争议。
这种概念上的模糊,直接反映在创作层面。成功案例如《莲花楼》,以“武侠为骨,悬疑为脉”,实现了类型元素的有机统一,不管是武侠还是悬疑都足够硬核。
然而,更多作品在融合中面临失衡挑战。
比如《七夜雪》,虽披着武侠外衣,却将叙事重心更多地置于言情戏码,反而对江湖格局、门派体系等武侠基本设定着墨甚少,在整体观感上更接近一部古装爱情剧。这类“武侠+”尝试,往往因类型混杂而难以建立起统一的风格基调,最终既难以满足武侠受众的期待,也未能真正征服类型剧观众。
再进一步看,武侠作为成熟类型,其“侠义精神”与“武打体系”已形成稳固的美学范式,这也使得任何创新都面临忠于原著与突破表达之间的两难。尤其是IP改编作品,如果完全复刻,会被诟病缺乏影视化创造力;选择大幅改动,则易被指为“魔改”,失去核心粉丝支持。《暗河传》所面临的部分争议,正源于这种改编尺度所带来的认知落差。
与此同时,新时代观众对武侠剧的期待已趋于复合化,既追求富有想象力的视觉呈现与流畅打斗,也看重扎实的人物塑造与情感共鸣。然而,当前不少作品仍难以兼顾二者,或特效华丽而文戏空洞,或情节尚可而打戏潦草,进一步削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造就了新武侠剧难出爆款的局面。
当下,剧集市场高度内卷,古装剧赛道竞争趋于白热化。“新武侠”这一标签的出现,与传统古偶剧形成差异化定位,为作品提供了一条突围路径,但也在无形中设置了新的破圈障碍。
说到底,新武侠剧的核心受众无非两类:武侠爱好者与喜好古装剧的年轻观众。
对于前者来说,他们更看重严谨的武功体系、自洽的江湖逻辑,以及深厚的侠义内涵,是剧集口碑的基本盘,却也最难取悦。而对于后者而言,复杂的江湖格局、门派恩怨可能构成理解门槛,他们更倾向于消费“武侠皮”包裹下的更容易理解的恋爱、逆袭或悬疑故事。
这种受众分野使得创作面临双重考验,既要维系武侠的纯粹性,又要兼顾大众的观赏习惯。而破局之道,或许还要回到那个老生常谈的“故事”。
毕竟,对于武侠类型来说,观众真正期待的,从来不只是炫目的视听盛宴,而是那些能直击心灵的情感共鸣——无论是困境中不曾动摇的坚持,还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侠者气度。
武侠的表达可以千变万化,但关于勇气、信义与担当的精神底色亘古不变。当创作者将重心回归到人物塑造、世界构建与情感表达,在传统神韵与现代叙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新武侠”才能真正突破圈层,走出一条既具备独特标识,又符合时代精神的道路。
来源:文娱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