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昀携75集史诗大作来袭胡军白宇倾情助阵这才是古装剧巅峰之作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27 13:00 1

摘要:茫茫戈壁,风沙刺骨。一位少年将军站在沙暴中,目光如炬。漠北地图已到尽头,他分不清东南西北,直到匈奴俘虏一句“狼居胥在北,北斗更低”才找到方向。这个少年,就是23岁通关人生的霍去病。

茫茫大漠黄沙,少年将军横空出世,一段尘封两千年的传奇终于被唤醒。

茫茫戈壁,风沙刺骨。一位少年将军站在沙暴中,目光如炬。漠北地图已到尽头,他分不清东南西北,直到匈奴俘虏一句“狼居胥在北,北斗更低”才找到方向。这个少年,就是23岁通关人生的霍去病。

如今,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终于被搬上荧屏。张若昀主演的75集历史古装剧《风起大漠》(原名《霍去病》)即将来袭,携手胡军、白宇、毛晓彤等实力派演员,重现那段封尘已久的传奇。

01 八年磨一剑,霍去病传奇终登荧屏

霍去病的人生,简直就像一颗超新星。亮到极致,然后干脆利落地熄灭。

18岁,别人还在纠结“选文还是选理”,霍去病已经带着800人冲进匈奴腹地,一次砍回2028颗首级,直接把“实习”干成了“封神”。

21岁,他把祭天台搭到狼居胥山,相当于把国旗插到对手客厅,告诉全世界:河西走廊从此姓汉。

23岁,他病逝,像一颗超新星,留下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当朋友圈签名,一用就是两千年。

可这么带感的人物,国产剧过去只敢拍“霍去病前传”——《大汉天子》里他当配角,《卫子夫》里他当背景板,镜头还没给足,人就匆匆下线。

观众憋了十几年,终于等到一部敢把名字直接打在片头的《霍去病》。

这部原名为《霍去病》的史诗巨制,从开机到如今即将亮相,整整历经了八年沉寂。92集剪到75集,湖南卫视退、平台接,海外版预告片里连“封狼居胥”四个汉字都配了英日韩三语字幕。

说白了,制作方这次想干的不只是“国产爆款”,而是“中国版《权力的游戏》”。

02 实力派云集,演绎大汉英雄谱

《风起大漠》的演员阵容,堪称近几年历史剧中最扎实的配置之一。

张若昀为了演好霍去病这个角色,提前半年就开始苦练骑马,想演出霍去病那种少年将军的英气和在战场上的野性。

在沙漠拍摄的时候,他甚至因为中暑被直接抬下了片场。

他在剧里的表现很有层次感,在战场上喊出“寇可往,我亦可往”的时候,那种霸气让人信服;可当他面对自己喜欢的女孩时,又会表现出不知所措的青涩。

胡军的加入,给这部剧增添了厚重感。他演的是一个经历过无数次战争的铁血老将,他的一句台词“战场上没有英雄,只有活人”,一下子就把战争的残酷性点透了。

他和张若昀的对手戏,一个代表着经验和沉稳,一个代表着锐气和创新,碰撞出了不少火花。

白宇这次也突破了自己以往的形象,演了匈奴王子伯力。他把这个角色和霍去病之间那种既是敌人又相互欣赏的复杂关系,处理得很有层次。

毛晓彤演的蓁娥也不是一个花瓶,她飒爽利落,既是能打仗的女将军,也是霍去病情感世界里一个很重要的人。

03 考据洁癖,还原真实汉代风云

一部剧好不好看,幕后团队非常关键。《风起大漠》的制作班底可以说相当厉害。

导演张健,以前拍过《黑狐》这些很不错的剧,经验很足。为了这部剧,他花了七年时间来打磨剧本,他觉得得先把霍去病这个人立住,故事才能讲好。

编剧温豪杰也不是一般人,像《平凡的世界》、《水浒传》这种大剧都是他写的。

为了还原汉朝的样子,剧组在细节上抠得特别细。比如,汉朝士兵穿的铠甲,上面的花纹都是参考出土文物一点点复刻的;士兵用的环首刀,那个刀身的弧度,也是翻了好多资料反复对比才定下来的。

甚至连战车轮子的木头纹理,都要求做得跟真的一样。

历史顾问王子今甚至给出了一个“官方剧透”:“我们还原了汉代火堆祭天的烟色,确认是白桦混骆驼粪,烧起来带一点青,像把天空烫了个洞。”

这份 “考据洁癖” 让《霍去病》提前锁定一个称号——“国产历史剧第一次把‘少年将军’拍成‘少年将军’,而不是‘披着古装的霸道总裁’”。

04 实景拍摄,重现大漠征战场面

《风起大漠》这部剧最让人佩服的一点,就是它坚持用实景拍摄。

剧组前前后后花了4个亿,组织了1500人的团队,用了442天,跑遍了内蒙古、宁夏、贵州这些地方。整部剧超过80% 的镜头都是在户外拍的。

为了再现霍去病当年征战沙场的壮阔景象,团队直接在贺兰山下搭了个真实的军营,还在宁夏明长城遗址旁边,复原了剧中的“忍冬营”。

更夸张的是,他们还建了一座目前国内最大的秦汉影视城,直接把史书上画的汉代城池变成了现实。

战争戏更是没话说,骑兵全是真骑真冲,八百骑出征拍了十几天,马群跑起来沙土漫天,盔甲撞击声听得人热血沸腾。

最难得的是那股信仰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不是口号,是刻进骨子里的信念。

05 给历史人物增添“人味”

史书对霍去病的记载只有冷冰冰的战功:斩首、捕虏、封侯,像游戏里的成就列表。

可观众要的不是“满级大佬”,而是“满级大佬也曾半夜想妈妈”。

于是编剧温豪杰做了三件“反套路”小事——

把“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拆成两段:前一句是18岁喊给汉武帝听的口号,后一句是22岁深夜写给卫青的家书,墨迹未干,人先咳血。口号与遗书同框,英雄瞬间有了体温。

给霍去病加了一场“迷路戏”:漠北追击,汉军地图到尽头,他站在沙暴里分不清东南西北。史书里没写,但逻辑成立——再神的将军也是第一次到地球背面。

让汉武帝送他一壶长安酒,嘱咐“打完仗回来一起喝”。结局是酒壶原封不动随灵柩回京——君臣CP的BE美学,一刀戳心。

历史没记载的小动作,反而让“帝王与战神”有了兄弟线的余味。

06 霍去病精神,跨越千年的共鸣

霍去病的人生精髓就是“你只活一次,还得活得让历史转屏”。

今天我们在职场里卷KPI,在地铁里刷短视频,偶尔抬头,发现有人21岁就把“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写成了“世界那么大,我帮国家画个圈”。

这种跨越两千年的爽感,才是《霍去病》最值得追的“增量”——它不提供宫斗、不贩卖狗血,只给你一次“替少年天才活75集”的沉浸式体验。

原来“封神”不是外挂,而是提前看清生命长度,于是把每一天都按成双倍经验值。

所以,当海外版预告片用英文打出“At twenty-one, he made the world know Han”时,弹幕里有人刷“这就是古代版的‘YOLO’”(You Only Live Once)。

剧集还没定档,但平台方只回一句“等风来”。

风是什么?是历史题材回暖的东风,是观众苦烂剧久矣的怨气。

一条线,从古战场到网红打卡点,靠一部剧完成“历史价值+经济价值”的双杀。

所以,别急定档。好饭不怕晚,好将军也不惧千年等待。

等他归来,我们只需做一件事:打开弹幕,在“封狼居胥”那一刻集体刷“青春有限,狼居胥无限”。

来源:雨洁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