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荣耀:为何吴石非死不可?三大原因揭开幕后真相,他太狠毒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22 00:18 1

摘要:同时心中也有疑惑,就是为何文武双全,有着“十二能人”美誉的他,甘愿招认和赴死。

《沉默的荣耀》已经大结局,观众对吴石将军的牺牲非常惋惜。

同时心中也有疑惑,就是为何文武双全,有着“十二能人”美誉的他,甘愿招认和赴死。

剧版是有些细节改动,但在真实历史中,吴石并没有承认和招供。

即使是受老虎凳、灌辣椒油、电刑,哪怕因刑罚重导致一只眼睛失明也未松口。

此前他所传出的情报,除了《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和舟山资料图外,还包括有三名绝密人员的相关信息,这也是为何牺牲二十年后才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剧中大结局时,曾有个小细节,就是关于舟山解放报纸出现在吴石关押的地方。

谷正文发现后大发雷霆,心中是既害怕又恐惧。

害怕的是明明没有人敢违抗他的命令,可这份报纸还是到了吴石手中。

这证明在国防部或者其它部门还有潜藏的卧底,但他没有丝毫察觉。

恐惧的是舟山已经解放,仅凭残余的守军能够守住台湾吗?万一失去自己将死无葬身之地。

而那份报纸就是我方人员送进去的,目的为了让吴石将军不留遗憾,祖国会永远铭记他们。

那么问题来了,吴石为何非死不可呢?三大原因揭开幕后真相。

一、戳破防御屏障

吴石的情报并非零零散散的战场信息,而是直击国民党军命脉的战略武器,其破坏力足以改变战局走向。

作为参与核心军事计划制定的高层将领,他传递的每一份情报都价值巨大。

比如渡江战役开战前,冒死送出了《京沪杭防御计划》,详尽标注着1800公里江防的兵力部署、隐蔽火力点与预备队路线。

解放军据此将主攻方向锁定在薄弱环节,提前拦截预备队并保护关键设施。

最终以减少一半伤亡的代价,仅用3天便突破长江天堑,彻底粉碎蒋介石划江而治的幻想。

福州战役中,他提供的《福州绥靖公署作战计划》精准指出敌军外围薄弱点与撤退路线。

结果是使我军6天攻克福州,仅让少数残敌逃脱,使国军原本计划撤退的10万兵力损失近半。

退守台湾后,吴石传递的《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金门海防前线阵地兵力配置图》等绝密资料,更是直接威胁到国民党固守台湾的根本计划。

而蒋介石深知,失去情报屏障的台湾如同门户大开。

对败逃中的国军来说,吴石泄露情报造成的军事损失根本无可挽回。

只有死刑才能平息其怒火,也算是一种极端报复。

二、动摇统治根基

我们都知道吴石的身份背景,陆军中将,位任国防部参谋次长,和白崇禧、吴仲禧、何键、张志中、李宗仁、张贞等人是同学。

如果连他都是共产党,那还能信任谁呢?

吴石可以说是蒋介石的心腹人员,手握国防部军机要害,这种级别的背叛足以动摇统治根基。

为何这样说,因为从抗战时期起,他就因精准研判日军动向深得蒋介石器重。

赴台后更是身居中将参谋次长要职,与参谋总长周至柔同为保定军校同窗。

加上当时国民党刚经历大陆溃败,退守台湾后人心惶惶。

而且内部派系林立、士气也低落,所以吴石案更加剧了这一困境。

最令蒋介石无法容忍的是,吴石将军的背叛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对国民党政权的彻底否定。

“国民党不亡,天理难容”;“吾之选择,无关党派,实为苍生”;“人人心中有自己,无人心中有人民”。

为了阻止这种事情发生,蒋介石决定以杀无赦来威慑信仰动摇者。

想稳住即将崩塌的统治根基,但注定徒劳无功,反而会更加激起民众的愤怒。

三、权力洗牌

吴石案的背后,还暗藏着国民党内部残酷的权力博弈,它成为蒋经国清理异己的关键武器。

在白色恐怖的台湾,国民党情报系统是由毛人凤掌控的保密局,势力较为庞大。

而蒋经国要想彻底拿下,必须有个合适理由去打压。

于是他借吴石案指责毛人凤领导的情报系统,以整顿为名,将侦办功劳收归自己主导的机要资料组。

随后逐步拆分保密局,最终将其改成为国防部情报局,彻底拿下。

所以在三位审判官建议吴石免死时,蒋介石不仅发怒还直接拍板成死刑。

整个审判过程非常短暂,直接用权力干涉司法公正,他真的太狠毒了。

由此看来,在这场高层权力的暗战角逐中,吴石将军的死已成必然。

但他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向那些牺牲在隐蔽战线的革命先烈们致敬!

最后希望台湾早日回归,我们都在期待那天的到来!

来源:思想聚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