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悬疑剧,因旧而殇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21 19:30 1

摘要:答案有很多:发现“十年前”指的是2015年而不是2005年的时候;手机相册里花花草草的照片越来越多的时候;觉得现在的音乐不如从前的时候……

社交媒体上有一个话题经久不衰:你是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老了?

答案有很多:发现“十年前”指的是2015年而不是2005年的时候;手机相册里花花草草的照片越来越多的时候;觉得现在的音乐不如从前的时候……

近期我看到的一个答案是,发现“很多人不知道DVD是什么”的时候。

然而,在很多人已经不知DVD为何物的时代,国产悬疑剧中的主人公还在用小灵通。

因此,“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老了”这道题不妨加入一个新答案:当你对大部分国产悬疑剧中的道具感到熟悉的时候。

悬疑剧的“过时”并非个例,而是一个普遍现象。

光是2025年,从年初引发不少争议的《漂白》,到王宝强回归电视荧屏的《棋士》,再到由段奕宏主演的《沙尘暴》和秦昊的《借命而生》……这些吸引实力演员加盟、备受平台重视的头部悬疑剧,尽管背景各异、地域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点——都与当下的时空存在着明显的“时差”。

此前我们已探讨过青春剧的“初老症”,今天,就让我们把目光转向悬疑剧,聊聊它的“怀旧病”。

国产悬疑剧的怀旧倾向,可以归结为四个维度:旧时、旧景、旧案与旧情。

《漂白》开篇的命案发生于2002年的雪城;《沙尘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04年至2012年间的库鲁;《棋士》将故事舞台放置在二十一世纪初的南方某城;《借命而生》的时间线则横跨三十年,故事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拉开序幕;近期收官的《命悬一生》以多条时间线交织叙事,最新的一条是2010年。

内在的时空设定,决定了外在的视觉呈现,即所谓“旧景”。这不仅体现在美术设计中对年代符号的大量铺陈,也反映在地域选择上——越来越多悬疑剧倾向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乃至于边陲小镇,将营造老旧质感、渲染时代氛围视为一种风格化的审美追求。

这种对“旧”的执着,首先在故事的整体观感上,便与95后乃至00后观众拉开了一定距离。

“旧案”则指向近年来国产悬疑剧常见的叙事惯性。一座时间流逝缓慢的小城、一桩悬而未决的旧案,以及一位始终无法释怀的主人公……这三大要素,已成为不少国产悬疑剧的标准开局。

这样的时空选择其实不难理解。旧案之所以“悬而未决”,往往依赖于特定的时代条件。

例如,《漂白》与《命悬一生》中均涉及身份证造假的情节,而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2004年,中国内地开始全面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采用内置芯片和数字防伪技术;至2013年,第一代身份证正式停用。

这意味着,如果将《漂白》与《命悬一生》的故事时间设定在2013年之后,其案件逻辑便难以成立。

当旧时、旧景、旧案层层嵌套、彼此交织,故事在情感表达上便自然指向了“旧情”。

无论是《漫长的季节》中对时代变迁的失落,还是《命悬一生》中底层人物找不到生存位置的茫然窘迫,创作者所倾注的情感真挚而深沉,其中某些情绪也确实能够跨越时空引发共鸣。

但也不可否认,这种怀旧情绪与年轻观众之间仍存在隔阂,且并非每一位创作者都具备将时代记忆转化为共通情绪的能力。

因此,当悬疑剧越来越沉溺于怀旧,其与当下观众之间的情感联结,也面临着新的考验。

在“怀旧”的整体氛围笼罩下,近年来,尤其是《漫长的季节》热播之后,国产悬疑剧衍生出三种明显的创作趋势:“狠”“苦”“大”。

“狠”主要体现在犯罪情节的视觉与心理冲击力上。既然在犯罪手法上难有突破,那就在犯罪尺度上实现超越,在作品中刻画甚至是堆积奇观。

“苦”则聚焦于人物塑造,人物的命运越苦难,所能承载的戏剧冲突与情感张力也就越强。

这一点在《命悬一生》中尤为突出。剧中的“犯罪三人组”——吴细妹(李庚希 饰)、曹小军(白宇帆 饰)与徐庆利(黄轩 饰),都不是天生的恶徒,而是被现实苦难一步步推向绝境的普通人。

吴细妹先后经历两任丈夫的家暴,好不容易与曹小军组建了相对稳定的家庭,儿子曹天保又患上了需要巨额治疗费的克罗恩病;曹小军成长于破碎的原生家庭,因而一心追随曾帮助过自己的倪向东,最终误入歧途;徐庆利原本只是个性格软弱的普通人,却在逃亡过程中屡遭不公,逐渐蜕变为一个心狠手辣的亡命之徒。

剧中大量篇幅实际上描绘的是“好人如何被逼成坏人”的过程,而这些内容与悬疑主线本身关联甚微。

“大”则指向主题的宏大叙事。如果说《漫长的季节》是一曲献给东北工业繁荣时代的挽歌,《棋士》是描写社会转型期生存焦虑的浮世绘,那么《命悬一生》就是一首为底层小人物所作的悲情悼诗。

大开大合的时间跨度,为这类宏大主题的表达提供了叙事空间,也让小人物的命运与时代背景紧密交织,呈现出某种史诗感。

然而,宏大叙事也极易滑向空泛与虚无,尤其当创作者的记忆感知与年轻观众的生活体验存在明显“时差”的情况下。

故事时空的选择,又使这部分“怀旧”悬疑剧中所触及的现实问题不再具备当下性,成为了“不成问题的问题”。

以近期热播的《命悬一生》与《回魂计》为例。二者在创作上各有优劣,但相比之下,《命悬一生》中涉及的盲婚哑嫁、社会治安混乱等问题,多属于过去时态;而《回魂计》的东南亚电诈、台湾邪教、虚拟货币等相关情节,却与当下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近期的社会新闻,多处案件细节与《回魂计》中如出一辙

2023年的暑期档冠军《孤注一掷》有一句响亮的slogan:“多一人观影,少一人受骗”,这就是“当下性”的力量。

当国产悬疑剧沉溺于回望过去,也就错失了用“当下性”去撬动观众的契机。

既然悬疑剧的“怀旧”倾向已初显审美疲劳,那么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悬疑剧究竟应该怎么拍?

从目前海内外的创作实践来看,大致可归纳为三种创作路径。

其一是以高概念设定为核心的剧集。

如《开端》《不眠日》《回魂计》《不良执念清除师》等。

《开端》与《不眠日》均采用时空循环结构,将叙事空间浓缩于有限场景——《开端》中的45路公交车和《不眠日》中的墨马生物公司,再结合“暴风雪山庄”模式展开推理。

《回魂计》与《不良执念清除师》则引入超现实元素,使悬疑情节突破现实逻辑的束缚,拓展了想象边界。

《回魂计》中的“回魂术”

其二是正视技术发展,探讨数字时代的犯罪手段与技术伦理。

比如英剧《真相捕捉》。

从开局的案件因视频证据“音画不同步”出现关键反转,到男主角因伪造的监控画面被捕,技术的发展的确消解了诸多传统的悬念,但也带来了新的破案难点,进而为悬疑剧提供着全新的叙事素材。

同样以“追踪”为主题,《捕风追影》就在原作《跟踪》的基础上,增加了天眼监控、网络安全攻防、加密货币等高科技元素,将这个故事改造得极具现代感,也为悬疑剧的创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其三是心理悬疑类型,即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借助其心理活动与情感演变构建悬念、驱动叙事。

比如英剧《混沌少年时》和台剧《她和她的她》。

《混沌少年时》在第一集便揭晓了凶手身份,但故事的悬念并未随之终结。一个十三岁的少年,为什么会犯下如此恶劣的案件?在成人难以破译的网络世界中,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恶意?这些问题持续牵引着观众。

《她和她的她》中的悬疑感,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林晨曦(许玮甯 饰)的解离性人格障碍,她的意识在现实和想象之中反复跳跃,故事也因此愈发扑朔迷离。

尽管两部作品主题各异,但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心理问题日益普遍、社会对此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的当下,这类剧集也必将持续引发共鸣与讨论。

归根结底,悬疑剧的“怀旧”并非原罪,但如果把怀旧当作回避现实的方式和创作的“安全区”,那只会把观众越推越远。

《漫长的季节》大结局,范伟饰演的王响历尽千帆,对着年轻的自己喊出的那句话是“往前看,别回头”。

希望国产悬疑剧的创作者们,也能早日走出“漫长的季节”,往前看,少回头。

【文/王盼】

来源:影视独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