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红楼梦》又要被翻拍的消息传来,我的第一反应,估计和屏幕前的你一样,心里咯噔一下,眉头一紧。
当《红楼梦》又要被翻拍的消息传来,我的第一反应,估计和屏幕前的你一样,心里咯噔一下,眉头一紧。
这感觉太熟悉了,就像是听说自家珍藏多年的宝贝,要被拿出来重新打磨,生怕一不小心,就被磨坏了。
毕竟,对我们这代人,乃至上一代人来说,87版《红楼梦》早已不是一部电视剧那么简单。
它是一段共同的记忆,是刻在骨子里的审美标杆。
陈晓旭的林黛玉,欧阳奋强的贾宝玉,那一个个从书中走出来的人物,仿佛就该是那个样子,多一分则肥,少一分则瘦。
这些年,我们见过了太多打着“致敬经典”旗号,实则让人大失所望的翻拍。
要么是选角只看流量,演员连原著都没读明白,眼神空洞,气质全无;要么是剧本魔改,硬生生把一部文学巨著改成洒狗血的偶像剧。
每一次的期望,都换来一次次的失望,久而久之,大家的心气儿都被磨平了,“别碰经典”几乎成了所有人的心声。
所以,当郑晓龙,这位拍出过《甄嬛传》的大导演,宣布要接手这部巨著时,网络上的情绪是复杂的。
一边是些许期待,毕竟他的履历足够辉煌;另一边,则是更深的忧虑。
这次,会不一样吗?
直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亲自下场,一场发布会,几份官方文件,把所有模糊的传闻都变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实。
我仔仔细细研究了所有公布的信息,心里的那块石头,非但没有落下,反而被吊得更高了——只不过,这一次,吊着它的是一股强烈的、混杂着震惊与期待的情绪。
因为这次的操作,实在太“硬核”了。
首先,官方给这个项目定下的调子就非同寻常。
它不叫什么“新版红楼梦”,而是《红楼梦·百廿回全本》。
这“百廿回全本”六个字,分量千钧。
这意味着,它要挑战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任务:一次性将程高本的一百二十回完整地呈现在荧幕上。
要知道,87版之所以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它在后四十回的处理上留下了艺术上的遗憾与想象空间。
而这次,郑晓龙和他的团队,打算直面这个红学史上最大的争议,把一个完整的、有始有终的故事讲完。
这背后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是对原著的敬畏和对创作的担当。
更让人安心的是,这份担当并非空口白话。
官方宣布,中国红楼梦学会的七位顶级专家学者将全程驻组。
这是什么概念?
这就好比给这部剧上了一道“学术保险”。
从剧本的每一句台词,到角色的每一个礼仪动作,再到场景里的每一件服饰摆设,都有国内最懂《红楼梦》的一群人盯着。
他们实行“每回一评”制度,剧本写完一回,专家们就评审一回。
这彻底杜绝了编剧天马行空、胡编乱造的可能性。
著名文化评论家周黎明曾谈到:“经典改编的死穴,往往在于创作者的傲慢,以为可以凌驾于原著之上。
”而总台这次,选择用最谦逊的姿态,将学术的严谨性放在了艺术创作的核心位置。
解决了故事的“魂”,再来看呈现的“形”。
这恰恰是这次翻拍最颠覆,也最令人兴奋的地方。
总台直接亮出了一个王炸:“AI古典影像实验室”和它的“数字曹雪芹”引擎。
你没听错,是人工智能。
但这绝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简单的换脸或者做个特效。
这个AI,深度学习了现存的所有脂砚斋评本、程高本,以及超过七千万字的红学研究文献。
它的任务,是实时生成“清代乾隆年间金陵、北京两地真实街景”的数字资产。
说白了,以前拍古装剧,要么搭个假景,要么去影视城,总感觉差点意思。
而现在,演员们将站在一块巨大的LED虚拟拍摄屏幕前,屏幕上显示的,是AI根据海量历史数据考据后,一比一复原出的虚拟场景。
大到荣国府的整体布局,小到街边一个卖货郎的吆喝,都力求做到“一景一考据”。
这种技术,不仅解决了布景的真实性问题,更是一种对历史的极致尊重。
当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当林黛玉荷锄葬花,他们身处的那个世界,将不再是虚假的棚景,而是一个由数据和算法构建的、无限接近真实的历史时空。
当然,一部剧成败的关键,终究还是人。
演员选得对不对,直接决定了观众能否入戏。
关于选角,网上的猜测从未停止,杨紫、刘亦菲、赵丽颖等当红明星的AI换脸视频随处可见。
但官方公布的选角路径,却彻底打破了所有“饭圈”的幻想。
选角分为两步走。
第一步,“全球海选+AI古相契合度”筛选。
全球华人都可以报名,然后,一个专门的“AI古相系统”会对报名者的五官比例,与存世的清代肖知相画进行比对,得出一个契合度排名。
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排除了人情和资本的干扰,用一种近乎冷酷的科学标准,去寻找那张最符合古典审美的脸。
第二步,则是更严苛的“红学训练营”。
AI筛选出的前50名候选人,将进入一个为期六个月的全封闭式训练营。
在这半年里,他们要学习的不是怎么找镜头,怎么念台词,而是琴棋书画、清代礼仪、诗词格律,甚至还要学昆曲。
这与其说是在选演员,不如说是在培养一群真正能活在《红楼梦》世界里的人。
试想一下,一个演员在开拍前,就已经浸润在古典文化里长达半年,他举手投足间的气韵,又怎会是那些只在开机前上几节速成课的演员能比的?
这种近乎“复古”的笨功夫,恰恰是对表演艺术最大的尊重。
国家一级演员、87版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曾在一次采访中回忆,当年剧组为了让他们进入角色,也是把他们集中起来学习了好几个月。
历史仿佛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奇妙的轮回,只不过这一次,有了更先进的技术和更雄厚的资源加持。
当制作、剧本、演员这三大核心问题都有了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后,一个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红楼绮梦,轮廓已然清晰。
它既有对经典的绝对尊重,又有拥抱未来的科技创新。
它试图弥补前人的遗憾,也渴望开创自己的辉煌。
从官方公布的排播计划来看,这部剧的野心远不止于国内。
上部40集预计在2027年暑期档登陆CCTV-1黄金档,同时会在腾讯视频的海外版WeTV全球同步首播。
这意味着,全世界的观众将第一次以4K高清的画质,同步欣赏到这部中华文化的瑰宝。
更别提,央视频APP还会推出带有“学者解说轨”、“脂批弹幕轨”、“AI古景导航轨”的互动版本,这既满足了普通观众的看剧需求,也兼顾了红学爱好者的研究乐趣,还为海外观众提供了了解中国文化的便捷通道。
这一切,都指向一个事实:这已经不是一次简单的电视剧翻拍,而是一项倾尽全力的国家级文化工程。
它调动了最顶级的资源,集结了最专业的人才,运用了最前沿的技术,只为将一部文学经典,转化成一个能代表当下中国影视工业最高水平的文化符号。
曾经的我们,害怕经典被毁掉。
但现在,看着这四重“保险”——官方背书的国家队、红学专家的学术把关、AI技术的硬核考据、以及严苛的全球海选,那种担忧,正在慢慢转变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期待。
一个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红楼绮梦,或许真的要来了。
来源:影视大哼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