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晓彤在油菜花地里被蒙眼绑手那一幕,把微博热搜直接顶到爆,词条不是“演技炸裂”,而是“我不想再看”。
毛晓彤在油菜花地里被蒙眼绑手那一幕,把微博热搜直接顶到爆,词条不是“演技炸裂”,而是“我不想再看”。
这条热搜值多少钱?
优酷内部数据:开播四小时弹幕量破百万,弃剧按钮点击率在第三集结尾飙升到42%,比同档期甜宠剧高出整整一倍。
制片方原本想复制《都挺好》的撕裂式爽感,结果爽感没出来,撕裂先把自己割了。
他们为什么敢把重男轻女、职场性侵、婚姻冷暴力三颗雷同时塞进前十集?
因为平台去年Q4用户报告写着“25-35岁女性对硬核现实题材完播率比甜剧高18%”,广告部把PPT里“女性苦难”四个字加粗标红,招商会上直接喊出“每一集都是社会新闻头条”。
资本要的是话题,不是疗效,于是编剧把能想到的倒霉事全堆在叶思北身上,像超市促销买一赠二,观众被摁头买单。
毛晓彤拿到的剧本提示只有一行字:哭到干呕,但不能擦泪。
她照做了,现场一条过,监视器后头的执行导演转头对实习助理说“这条能剪八版预告”。
演员被当成流量零件,角色被当成苦难容器,没人关心叶思北为什么从不报警,因为“报警”两个字不在话题流量包里。
张彬彬那边更直接。
开机前三天,人物小传追加一页A4纸:秦南得知妻子被性侵后提出离婚,理由是“我无法接受你的软弱”。
张彬彬看完把纸一折塞进裤兜,第二天拍戏,他站在走廊用背台词的节奏说出这句人话,现场收音师都愣了,耳机里冒出一句“这哥们疯了吧”。
播出后,豆瓣开分4.7,一星里一半在骂秦南,另一半在骂编剧把男性写成工具型人渣,方便女性苦难升级。
导演在腾讯采访里补刀:结局会突破传统悲剧框架。
翻译过来就是“前面都白虐了,最后一集给颗糖”。
平台算法早就算好,弃剧高峰出现在第4集,只要第12集安排一场法庭胜诉,完播率就能拉回30%,广告商的钱就落袋。
至于是不是真胜诉,不重要,弹幕刷过“姐姐好飒”就算胜利。
有人把《不完美受害人》拿出来对比,那边同样讲性侵案,镜头给的是受害人怎么录口供、怎么做伤情鉴定、怎么在律所会议室崩溃又重建。
观众看到的是流程,是细节,是“下一步该怎么办”。
《余生有涯》给的是情绪,是“她怎么这么惨”,下一步只剩弹幕刷屏“气死我了”。
前者让观众学方法,后者让观众攒怒气值,怒气值最容易转热搜,热搜等于钱。
制片方也怕真被官媒点名“贩卖焦虑”,于是提前把司法顾问名字打在片尾,三行小字一闪而过,意思是“我们问过专家了”。
实际上专家只给了两行法律条文,被剪成0.3秒字幕,观众连暂停都来不及。
更鸡贼的是播出节奏:每周四更新,刚好卡在周五社会新闻爆发的前夜,观众带着剧里的情绪去刷现实新闻,现实新闻再反哺剧集热度,平台坐收渔利。
至于真正的受害人看到屏幕里的油菜花会不会PTSD,没人算过这笔账,算法只识别关键词“性侵”“原生家庭”“爆哭”,不识别心跳。
毛晓彤团队在后援会群里发了一句“请大家理性追剧”,被粉丝截图转出来,半小时冲上热二,词条是“毛晓彤劝退观众”。
粉丝心疼姐姐,路人骂消费苦难,黑粉刷“演技套路”,三方混战,数据狂飙,平台半夜偷偷给剧方发贺报:单日播放破亿。
张彬彬那边安静如鸡,他知道自己只是剧情杀里的“男性视角”,戏份越少,骂声越集中,热度越稳。
他经纪人私下说:“等结局反转,一句‘我陪你打官司’就能洗白,还能剪成高甜合集。”算盘打得噼啪响,观众的情绪被预约到两周以后,像拼多多先付定金,尾款用眼泪补。
有人统计,前四集叶思北平均一集哭五次,一次22秒,刚好够剪短视频。
抖音上“毛晓彤哭戏混剪”单条点赞破500万,BGM一换,变成“家暴现场”,再换,变成“出轨抓包”,眼泪是万能钥匙,开哪扇门都行,门后没有真相,只有流量池。
平台内部复盘会更露骨:下一部现实题材准备上“外卖员女儿被拐”案,苦难升级,话题翻倍,广告位已经预定了母婴品牌。
苦难被做成盲盒,观众抽到哪款,哪款就爆。
屏幕前的你如果也在骂“看不下去”,最好立刻点退出,因为算法已经记下你的停留时长,下一部同类型剧会在凌晨推送,标题写着“比《余生有涯》更窒息”。
你每一次骂、每一次哭、每一次转发,都在给苦难生产线添燃料。
所以,当叶思北最后真的在法庭赢没赢,还重要吗?
还是我们已经成了那条油菜花地里的绳子,帮平台把下一个女演员绑得更紧?
来源:好剧百宝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