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折腰》就是其中一个,现在它被下架了,不是因为不够火,而是因为它太“聪明”了——聪明到把别人的命根子剪成碎片,贴上自己的标签,还敢卖广告。
你刷到过那种三分钟一个反转、满屏“虐心”“逆袭”的短剧吗?
《折腰》就是其中一个,现在它被下架了,不是因为不够火,而是因为它太“聪明”了——聪明到把别人的命根子剪成碎片,贴上自己的标签,还敢卖广告。
没人告诉你,你熬夜追的“高能剧情”,可能连剧本都是偷来的。
腾讯视频一纸诉状砸下去,不是为了抢流量,是终于有人忍不了了。2023年,短剧版权纠纷涨了三倍,不是创作者变多了,是抄得越来越明目张胆。
有人把长剧里一句台词改个名字,换个镜头,就敢挂上“独家首发”,还敢打榜冲热搜。
你以为你在看故事,其实你在给盗版站台。
岳雨婷说她不知情,吴希泽说他被蒙在鼓里。
这话听着耳熟吗?
像极了那些说“我只是演员,不参与运营”的人。
可你拿的片酬是别人三倍,宣传照贴满全网,热搜词条里全是你的名字,这时候说“不知道”,是真傻,还是装傻?
观众不是傻子,你演得再卖力,也捂不住背后的脏水。
制作人道歉了,说“营销方式欠妥”。
欠妥?
你把人家五年打磨的剧拆成九十九集碎片,每集结尾都卡在“男主跪地求复合”,然后诱导你充9.9元解锁下一集,这叫营销?
这叫钓鱼。
更讽刺的是,他新注册的公司,一个月后就被拉黑了——不是平台封的,是市场用脚投票的结果。
短剧能火,不是因为内容多好,是因为它精准踩中了碎片时间的焦虑。
可当所有人都在抢这口快钱,没人愿意花半年写一个有血有肉的剧本,没人愿意等观众慢慢爱上一个角色,这个行业就只剩下一地鸡毛。
《折腰》长剧35亿播放,衍生品卖了两亿,短剧最高一天才800万,你算算,这钱到底花在哪了?
是花在演员片酬上,还是花在了买热搜、买评论、买水军的账单里?
平台现在搞“红黑榜”,观察期三个月,听起来像在治理,其实不过是怕惹上更大的麻烦。
真正的规矩,从来不是等出了事才立,而是从第一集开始,就该有底线。
你刷短剧的时候,有没有想过,那些让你泪目的“虐恋”,可能根本不是故事,是流水线生产的焦虑商品?
你为它花的每一分钱,都在助长一个没有未来的行业。
别再问“为什么短剧这么火”,该问的是:为什么我们甘愿为这么廉价的东西买单?
来源:回不去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