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可能不知道,那场炸得上海火光冲天的“二六大轰炸”,其实早有人在饭桌上听出了端倪。
你可能不知道,那场炸得上海火光冲天的“二六大轰炸”,其实早有人在饭桌上听出了端倪。
王济甫不是什么传奇特工,就是个爱喝酒的空军参谋,喝多了嘴上没把门,谁也没当真——直到那晚他醉醺醺地嘟囔了一句“明天从定海起飞二十多架B-24”,第二天早上,上海的工厂全空了。
没人知道是谁把消息传出去的,但档案里清清楚楚写着:他三个月后就被调离作战处,理由是“情绪不稳定”。
没人提他后来升了副处长,也没人说他1975年去了美国。
他这辈子最危险的时刻,不是被枪指着,而是那顿饭后,他以为没人会当真。
黎晴不是虚构的美人计,是谷正文亲手调教的五个女人之一。
她真名叫李丽芳,后来被卷进孙立人案,调离一线,从此消失在情报系统的角落。
她晚年写的回忆录里只有一句话:“我靠近过一些人,但没得到过什么。
”——这话听着像敷衍,可你细品,那是经历过生死的人才说得出来的平静。
舟山那时候是国民党嘴里的“东方马奇诺”,他们以为靠几座机场就能卡住华东的咽喉。
可他们忘了,中共的情报网早就在他们的酒杯、电报、甚至飞行员的家书里扎了根。
那些B-24飞得再高,也躲不过地下人的眼睛。
吴石没靠什么惊天动地的潜伏,他就是把情报拆成碎片,让不同的人带出来——有人从饭局里听来的,有人从医院探病时塞进药瓶的,还有人从孩子画的飞机图里认出了编号。
你以为的惊险谍战,其实是无数个普通人,在沉默里把命押在了对的那头。
你读历史,总以为英雄都穿着风衣,拿着密码本,眼神凌厉。
可真相是,真正改变结局的,是一个喝醉的少校,一个被调走的女特工,一个在电报里多写了一个标点的文书,和一个在工厂门口多看了两眼的工人。
他们没留下名字,但上海的烟囱,那天早上,全冒了烟。
来源:阿醉爱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