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除夕夜的倚梅园里,皇上思念白月光纯元,却听到一有才学的宫女吟诵:“愿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立刻化思念为逐爱,叫苏培盛帮忙寻人。
《甄嬛传》:果郡王明明知道余莺儿是冒牌货,为啥不告诉皇上?可绝不是觊觎甄嬛
文/宁静致远
除夕夜的倚梅园里,皇上思念白月光纯元,却听到一有才学的宫女吟诵:“愿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立刻化思念为逐爱,叫苏培盛帮忙寻人。
苏培盛尊旨召来倚梅园宫女,按皇上意思,出上句“逆风如解意”,只要对出下句,就带去见皇上。
宫女余莺儿对出下句,随苏公公见了皇上,正巧果郡王也在皇上身边。
皇上高兴之余,吟了一句:“玉楼金阙慵归去, 且插梅花醉洛阳。”余莺儿毫无反应,果郡王一眼看穿余莺儿并非除夕夜那位才女,出门时还笑苏培盛路走错了不要紧,东西交错了人,可就不好办了。
很显然,果郡王知道余莺儿是个冒牌货,那为啥他不告诉皇上真相呢?难道那个时候他就觊觎甄嬛?
01明哲保身,远离是非
果郡王和皇上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八王夺嫡时能全身而退,靠的是不争不抢,远离朝堂与是非。
那夜倚梅园中他奉皇后之命尾随皇上,见证了余莺儿冒名顶替的全过程。
在倚梅园中见到的那个有才情的女子可不像余莺儿这样迫切地想攀附皇上,而且眼前的余莺儿连皇上念的诗句出自何人之口都不知道,肯定不是皇上要找的才女。
可皇上已经下旨封余莺儿为官女子,又让她住在了离养心殿很近的钟粹宫。如若果郡王把自己的疑虑说出来,那这无疑是在打皇上的脸。
是在说皇上判断失误,皇上可是至高无上的权威,他的权威绝不允许任何人质疑。
况且,果郡王无权过问皇上的私事,否则就是越界了。
果郡王深知皇上多疑,城府深厚,自己做个闲散王爷尚且如履薄冰,如果揭穿余莺儿,皇上必会疑心大发。
皇上可能会怀疑:你怎么知道得如此清楚?你是不是也在关注那个有才学的女子。
皇上会怀疑他是不是有夺人所好的意图,甚至会上纲上线到“监视”皇上行为,有觊觎之心。
为了撇清自己,果郡王必须保持距离,绝不多言,否则会引火烧身。
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果郡王选择沉默,其实是明哲保身的最好的决择。
02顺势而为,顾全颜面
皇上让苏培盛倚梅园寻人,人已经找到。果郡王听到余莺儿唱着昆曲,皇上发出爽朗的笑声,分明听出皇上对此结果甚为满意。
作为一个清净王爷,他不会去打扰这份表面的和谐。
一来苏培盛是皇上身边的红人,说他办错了差事,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
二来余莺儿此刻已得到皇上的认可,他沉默便是成人之美。又何须揭穿事实,让大家不堪。
他的一次沉默顾全了三个人的颜面。
况且,余莺儿既是冒牌货,靠说谎骗来的荣耀,迟早会遭到反噬。
毕竟,一个谎言要靠千万个谎言来掩盖。何况一个人的才学,岂是说有就有的,这可是长期累积才有的底蕴。
皇上对余莺儿一时的新鲜感过去,自然会回过神来,知道余莺儿有多不堪。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以余莺儿谎话连篇,上位后喜不自胜,急功近利的样子,迟早会露出马脚,自取灭亡。
果郡王洞若观火,又怎不知余莺儿的下场,只是迟一天,早一天而已。
有些真相,不必说破;有些人,不必点醒。时间自会是最公正的裁判,将一切虚假与伪装,都冲刷得干干净净。
而果郡王只需守好自己的一方天地,静待那必然到来的结局。
03动了私心,成全正主
果郡王那夜倚梅园里,还做了个小动作,私藏了小允子剪的甄嬛的一张小像。
当时,小像挂在梅花枝上,他又从来没有见过甄嬛,自然不知道这个小像是谁的。所以说,觊觎甄嬛,那是无从说起。
可私藏这小像必定有其原因的。
从太后和皇上选秀日见到甄嬛,就想起了纯元可知甄嬛的外貌肯定像极了纯元。
要不然太后不会如此三番五次的去考验她,而皇上也不会看到她便喜不自胜。
从而可以推测出果郡王看到这张小象和纯元有几分相似,才决定收藏的。
从纯元的口碑来看,果郡王一定也很欣赏这个皇嫂。
因此他在找妻子的时候也在寻找像纯元一样冰清玉洁的人,要不然他也不会二十七八岁还没有成婚。
基于这个缘故,他有了一份小小的私心,便留下像纯元的小像,毕竟也是想将来能够一睹此小像主人的芳容。
何况,当时倚梅园的那位才女,说自己的鞋袜湿了,不便出来。可见她并不想出来和皇上见面,那么,必然也不想水落石出,让自己暴露在大众面前。
心思细腻的果郡王,肯定见到了她穿着斗篷逃之夭夭的样子。
果郡王的沉默是在尊重这位才女的选择,成全这位才女。
写在最后:
果郡王的沉默,是王爷的清醒,也是君子的分寸。
他不戳破谎言,是护自己安稳,是顾旁人体面,更是暗护那不欲争宠的才女周全。
这沉默里,藏着皇室里难得的通透——不争,不扰,静待世事归位。
来源:宁静观生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