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庆档刚过,《三国的星空第一部》这片子的讨论就没停过,豆瓣、微博上吵得厉害,有人说它比《三国演义》更像正剧,有人却觉得它邪门得不行。
国庆档刚过,《三国的星空第一部》这片子的讨论就没停过,豆瓣、微博上吵得厉害,有人说它比《三国演义》更像正剧,有人却觉得它邪门得不行。
今天就聊聊这片子,到底为啥能一边圈粉一边招骂。
要说这片子最拿得出手的,肯定是战场戏,就冲这些戏,我也没法给它打低分,特效做得够大气,骑兵冲锋那股冲劲看得人热血沸腾,剪辑也没拖后腿,节奏紧得很。
战场的紧迫感一下就出来了,更难得的是,这片子的战场戏逻辑特别清,不像有些国产战争片,打起来乱哄哄的,谁攻谁防都分不清。
就说日全食那场仗吧,先听声音就知道局势了,高览带人冲锋的喊声响得很,许褚这边立马喊“不动如山”,一攻一防的张力先给足,后面阵形变化也有意思。
步兵摆圆阵,盾牌围一圈,长枪从缝里伸出来,骑兵冲过来全陷进去了,接着骑兵又变招,将领带着人到阵前突然勒马,擦着枪尖就过去了,找着个缺口一刺,阵就破了。
后来还改成一字长蛇阵,一排长枪扫过去,步兵根本扛不住,为啥战场戏这么出彩?说到底还是编剧易中天的功底在那,他研究三国这么多年,写战场戏就是降维打击。
不像有些编剧瞎编,他能把兵法、计谋揉进剧情里,让战场不只是打打杀杀,还能看出背后的门道。
比如兵士铠甲上有虮虱,这细节看着小,其实对应着曹操《蒿里行》里的诗,也贴合三国士兵长期打仗的真实情况,挺用心的。
但战场戏的好,反而衬得文戏有点拉胯,尤其是曹操的塑造,争议最大。
本来想,易中天之前总说曹操不是传统里的“奸臣”,这次写个不一样的曹操也挺好,后来发现有点矫枉过正了。
片子里的曹操,满是优点,尊汉室、迎刘协、还种地屯粮,活脱脱一个完美英雄,可历史上的曹操不是这样的啊。
《后汉书》里写他杀了刘协的妻子、妃子,连没出生的孩子都没放过,《资治通鉴》也提过,他打徐州的时候坑杀了四十万男女,这些狠辣的地方,片子里全没提。
有个情节特别明显,荀彧建议他迎刘协,他不敢直视荀彧,这时候本可以写他的犹豫和盘算,结果下一秒他对着狗说“就荀彧支持我”,人物一下就扁平了。
搞不清为啥编剧非要把这么复杂的人物,写成一点缺点都没有的“白莲花”,不是说不能给曹操正名,而是不能把他的复杂性抹掉,不然这就不是历史人物,是虚构偶像了。
不光曹操,刘协的塑造也有问题,历史上的刘协挺惨的,八岁当皇帝,当了三十多年傀儡,可他也不傻,能在董卓、曹操这些人手里活下来,还寿终正寝,肯定有自己的本事。
片子里给刘协加了点戏,比如为百姓求雨抽自己,还质问贪官,这倒是贴合他想复兴汉室的心思,但坏就坏在,编剧把刘协写成了“感情工具人”,满脑子都是情绪,还全是为了曹操服务。
就说衣带诏那事吧,历史上是董承拿了刘协的密诏,要杀曹操,本来是纯粹的政治斗争,可片子里改成啥了?官渡之战的军营里,刘协跟曹操说“我写过杀你的诏。
但我不忍心”,还说要陪曹操生死与共,曹操更夸张,一直回忆俩人喝酒大笑的日子,后来知道是董承改了诏,还感动得哭了。
把这么重要的政治事件,改成俩人的暧昧戏码,真有点浪费刘协这人物了,他是个皇帝,就算是傀儡,也该有自己的政治立场,不是围着曹操的情绪转的。
不过文戏里也有亮点,就是曹操的诗,这些诗算是接住了片子里的情绪,没让它彻底垮掉,比如平定北方后,曹操登高念《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那股一统天下的雄心。
不用多余的音乐和剪辑,光念诗就出来了,还有讨董战败那回,就剩几个人了,曹操把给自己立的墓改成了将士墓,墓前念《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这时候片子里还穿插了讨董时的画面,老人丢了儿子,小孩没了家,董卓烧洛阳时的哀嚎,一下子就把乱世里的无奈写透了,比那些靠音乐烘托的情绪靠谱多了。
片子把好多关键历史事件都简化了,比如讨董之战,就提了句战败立墓,没说十八路诸侯各怀心思的复杂情况,迎刘协也没讲前面李傕、郭汜祸乱长安的背景。
没有这些事件撑着,人物的情绪和动机就像没根的草,站不住脚,对比94版《三国演义》就知道,人家写曹操迎天子,先铺垫刘协多惨,再写曹操的盘算,既真实又有层次。
《三国的星空》倒好,直接跳过事件写情绪,难怪观众不买账,总的来说,《三国的星空第一部》是部挺矛盾的片子。
战场戏做得够扎实,能看出编剧的历史功底,可文戏又因为过度美化人物、弱化历史事件,落了下风,要是后续有第二部。
真希望编剧能平衡好“创新”和“尊重历史”,别浪费了三国这么好的题材,毕竟观众看三国,看的就是人物的复杂、历史的厚重,不是简单的好坏和情绪堆砌。
来源:壹点料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