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当中国电视剧尚在蹒跚起步、探索叙事边界之时,辽宁电视人已率先扛起摄像机,在广袤的黑土地上,以镜头为笔,书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荧屏传奇。从初露锋芒的试水之作,到问鼎国家级大奖的巅峰时刻;从零散自发的创作探索,到形成业内闻名的“东北军”品牌,辽宁电视
【辽宁艺术论坛】
作者/武克敌
上世纪八十年代,当中国电视剧尚在蹒跚起步、探索叙事边界之时,辽宁电视人已率先扛起摄像机,在广袤的黑土地上,以镜头为笔,书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荧屏传奇。从初露锋芒的试水之作,到问鼎国家级大奖的巅峰时刻;从零散自发的创作探索,到形成业内闻名的“东北军”品牌,辽宁电视剧凭借扎根乡土的浓郁地域特色、直击人心的扎实创作功底,在全国电视剧界刮起了一阵兼具粗犷与细腻的“东北风”。
辽宁电视剧的起点,清晰定格在八十年代初的几部奠基之作。《午夜公交车》以都市通勤的日常为切口,捕捉街巷里的人生百态;《请在这里签字》聚焦现实生活中的议题,用质朴叙事叩击人心;而《木鱼石的传说》则以悠扬婉转的旋律、浸润历史底蕴的故事,成为辽宁电视剧早期最广为人知的文化符号。这些作品虽带着初创期的青涩,却已然显露辽宁电视人对生活的敏锐洞察——他们擅于从平凡中挖掘深刻,于细微处传递温度,这份对故事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忱,为后续的爆发式发展埋下了坚实伏笔。
真正让辽宁电视剧在全国站稳脚跟、打响名号的,是《雪野》与《大年初一》的横空出世。两部作品先后斩获中国电视剧最高奖“飞天奖”,如同两声响亮的号角,宣告着辽宁创作力量的崛起。《雪野》以东北荒野的苍茫壮阔为画布,用凛冽的风雪勾勒出人们在绝境中坚守的坚韧生命图景;《大年初一》则将镜头对准寻常百姓家,以春节团圆的市井温情为底色,道尽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与对生活的热爱。国家级奖项的认可,不仅是对单部作品艺术水准的肯定,更让全国电视剧界看到了辽宁创作的独特魅力——那股浸润着黑土地气息的“东北味”,既有山河旷野的粗犷豪迈,又有邻里家常的细腻温情,成为辽宁剧独树一帜、无法复刻的鲜明标签。
为乘势而上、凝聚创作合力,辽宁省果断成立辽宁电视剧制作中心。这一关键性举措,彻底改变了此前零散出击的创作模式,让辽宁电视剧迈入系统化、规模化的“集群作战”新阶段。自此,优质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密集涌现:《爱新觉罗浩》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切入历史,细腻展现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沉浮;《荒野》延续对东北大地的深情凝视,将土地与人性的羁绊刻画得入木三分;《万岁高三二》打破题材局限,把镜头对准校园,用鲜活细节描摹高三学子的青春躁动与成长阵痛;还有《袁崇焕》的家国情怀、《半岛黎明》的时代变迁、《甲午陆战》的历史厚重、《杨总正传》的市井幽默……这些作品题材跨度之大、风格辨识度之高,既不乏宏大叙事的历史纵深,也饱含微观表达的生活温度,共同构筑起辽宁电视剧的“黄金创作期”。“东北军”的名号,也在业内不胫而走,成为品质过硬、特色鲜明的实力代名词。
彼时的辽宁电视剧,没有炫技的特效加持,却有着经得住推敲的扎实剧本,有着仿佛从生活里走出来的鲜活人物;没有流量明星的光环点缀,却凭着对生活最本真的观察、对情感最真诚的还原,直抵观众内心深处。那支被称作“荧屏东北军”的创作队伍,既是黑土地变迁的忠实记录者——他们用镜头留住了东北的山河风貌、市井烟火与时代脉搏;更是中国电视剧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他们以本土化的创作实践,为行业探索了现实题材的表达路径,为荧屏注入了鲜活的地域文化基因。
那段镌刻在八十年代的荧屏辉煌,早已超越了作品本身,成为辽宁影视史上一道不可磨灭的荣光。它不仅是一代电视人的创作勋章,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提醒着后来者,真正的好作品,永远扎根于土地,永远连接着人心。
作者简介:武克敌,辽宁电视剧制作中心,历任场记、摄像、导演、剪辑、制片、统筹等全流程岗位。参与多部剧集拍摄,作品多次获奖,并通过考试取得全国唯一一次制片人上岗资格证。
转入电视台文艺中心“辽宁最美人物”剧组后,十年间以外景导演身份,完成近百位“辽宁好人”影像拍摄,既是见证行业发展的“老兵”,更是记录本土正能量的“镜头捕手”。个人先后荣获电视台“优秀共产党员”、“英雄榜”上榜荣誉,因“十三五”期间工作突出,获评“最美辽台人”称号。
见习编辑 王欣
责任编辑 李仁杰
责任校对 杨芳
编辑部主任 陈志鸿
审核总编 傅强
来源:辽宁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