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多演员没戏拍了”——近来,这样的声音在影视圈越来越多。有人说这是行业寒冬,也有人觉得,这更像一场由新技术、新内容掀起的“洗牌”。
“好多演员没戏拍了”——近来,这样的声音在影视圈越来越多。有人说这是行业寒冬,也有人觉得,这更像一场由新技术、新内容掀起的“洗牌”。
短剧崛起,长剧演员转身“破局”
打开手机,《十八岁太奶驾到》《盛夏芬德拉》等短剧正占据着人们的碎片时间。这些剧情紧凑、节奏明快的作品,用俊男美女和精致拍摄,让忙碌的观众随时随地能获得观剧满足。随着短剧日益规范,它不再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反而成了新的流量风口。
于是,我们看到了熟悉的名字出现在短剧里:刘晓庆、王丽坤、李若彤、舒畅……这些曾活跃在长剧舞台的演员,纷纷转身拥抱短剧赛道。有人或许觉得“落差”,但对演员而言,能有角色可演、有作品与观众见面,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应对。
从聚光灯到烟火气:明星的“多元生存”
除了拍短剧,更多演员在尝试不同的生存方式。
郑国霖、马景涛、罗家英等现身景区与游客互动,刘涛近期亮相李庄古镇;陈慧珊转型教培行业,陈剑峰拿起锅铲当起酒店大厨……这些选择,打破了“明星必须活在镜头里”的固有印象。他们不再执着于“主角光环”,而是在新的领域寻找自己的位置。
不是寒冬,是行业在“换频道”
与其说影视业迎来“寒冬”,不如说它在经历一场“新旧交替”。
自媒体、短剧的兴起,分流了传统长剧的观众;AI技术的应用,也在改变内容生产的方式。行业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了,曾经“一部剧吃三年”的日子难再续,但这并不意味着机会变少——只是机会的形式变了。
对演员而言,立足当下远比纠结“过往荣光”更重要。无论是拍短剧、接地气互动,还是转行深耕新领域,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就是对抗变化的最好方式。毕竟,真正的“长青”,从来不是靠“长红”的运气,而是随时代调整脚步的能力。
影视圈的聚光灯或许会移动,但总有懂得转身的人,能在新的光亮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
来源:剧迷热议坊